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北市高中績優柔道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
    (2012) 王冠文; Kuan-Wen Wang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以臺北市高中績優柔道教練分析其訓練行為,並探討教練與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方法:以修改版的ASUOI觀察工具 ,分析歸納3位教練與30位選手並觀察不同訓練階段共9次訓練行為,最後透過知覺問卷、訪談、實地筆記等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個案教練們訓練行為以指導類為主佔76.24%,最常出現之行為依序為當場指導、正面示範、肢體協助、催促;非指導類行為佔23.76%,最少出現的行為是負面示範、無法編碼、責備、發問;指導以正面示範為主,回饋以讚美多於責備方式進行訓練,而訓練行為次數比賽前期>中期>後期,越接近比賽期訓練行為會隨著教練模擬比賽情境而逐漸減少。二、教練知覺與選手知覺經統計工具檢驗兩者間皆為顯著一致性,可視為有效訓練的表現;經訪談後發現雙方表面的觀點一致性相當高,而正面示範、肢體協助、口語催促為教練與選手認為最常出現之行為,深入探究卻稍有差異更突顯出質量相輔的重要性。
  • Item
    職網陪賽經驗的知識建構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06-01) 劉一民
    本文以筆者九個月密集的職網旅外陪賽為例,從田野經驗出發,探討一個網球教練,如何藉著「源根究本反省」(radical reflection),將陪賽的意識經驗,層層剝落,直到前意識的部分,進而到教練和選手之間,主客不分的原初狀況,在充分掌握陪賽經驗的意識、前意識及原生意識的面向後,發現陪賽內容可依專業或投入度的不同,分成陪、伴、比、賽四種方式,而教練和選手雙方的交往,是在三色空間流轉中的互動,它們分別是正面、積極,灑滿白光空間下的交往,負面、消極、籠罩危險感的灰色空間的交往,以及失控、抓狂、雙方關係斷裂的黑色空間的交往。透過對陪賽三種色調、三種質感、三種心情、三種感覺、以及面對三色空間的框框反應的釐清,文章建立一個貼近田野實踐的陪賽經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