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對兒童游泳成績與生長激素及甲狀腺素的影響
    (2005) 吳以方; Yi-Fang Wu
    目的:比較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對兒童游泳成績(25公尺、100公尺捷式)、生長激素(GH)、甲狀腺素(T3、T4)及促甲狀腺素(TSH)的影響。材料與方法:以50名10-13歲國小學生為受試對象,分別為35名校隊組(訓練至少一年以上)與15名非校隊組(未接受訓練),校隊組平均身高143.2±12.6cm、體重37.2±10.8kg,非校隊組平均身高142.1±10.2cm,體重34.45±7.98kg。研究開始前進行前測,訓練4週後進行中測,訓練12週結束後進行後測。校隊組每週訓練5天,每天約1.5小時,非校隊組每週訓練3天,每天約1小時。三次檢測統一於上午8點進行靜脈採血(採血前需空腹8小時),分析血漿中GH、T3、T4及TSH的濃度值。研究結果統計方法均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一、校隊組GH自前測至後測均顯著高於非校隊組(p<.05),但兩組在T3、T4及TSH則無差異。二、兩組的T3於第四週訓練後皆明顯上升(p<.05)、TSH先明顯上升後明顯下降(p<.05)、T4則無明顯改變。三、十二週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中,兩組自第四週起均顯著進步(p<.05),第十二週亦比第四週進步(p<.05)。結論:長期游泳訓練對於骨骼、肌肉的正常生長發育應有正面的幫助。一週三次訓練使初期接觸游泳訓練之兒童的游泳成績有明顯進步;對初級選手來說,一週五次的訓練亦使其游泳表現穩定提升。
  • Item
    國小學童不同軟硬表面著地下肢勁度調節之機轉及其影響
    (2003) 許太彥; Hsu, Tai-Yen
    根據文獻顯示,當人體進行原地跳躍或向前跑的動作時,人體會調節下肢勁度以調和步頻或著地表面硬度的改變。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索國小學童從40公分高度跳台赤腳自然落下,著地在不同軟硬地墊時下肢勁度調節的機轉,並比較不同緩衝時間、不同軟硬地墊著地時,運動學、動力學和肌電圖參數的變化情形。 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男性學童10名為受試者,平均身高、體重、年齡分別為155.3 ± 8.2公分、48.0 ± 10.5公斤和11.9 ± 0.3歲。實驗使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Kistler 9287型測力板(1000Hz)和Biovision肌電系統(1000Hz)同步收集運動學、地面反作用力和肌電訊號等資料,並運用動力學逆過程(Inverse Dynamics)的方法算出下肢各關節的內力、力矩及作功量。之後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法來檢驗下肢勁度與下肢各關節勁度間的相關性,以確定影響下肢勁度之機轉;而不同緩衝時間及不同軟硬地墊所測得之運動學、動力學和肌電的資料經過分組及分析處理之後,使用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其差異的顯著性(a =.05),當達到顯著差異時,再使用薛費法加以事後比較。 本研究的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著地緩衝時間及著地表面軟硬質地都會影響下肢勁度。緩衝時間越短、著地表面質地越軟,人體下肢勁度越高。 二、不同軟硬質地表面著地下肢勁度調節之機轉經分析所得,髖和膝關節勁度都是影響人體下肢勁度最主要的變數。 三、較長的緩衝時間能減低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下肢各關節的最大垂直受力以及膝關節的最大力矩;而較軟地墊的使用能有效減弱撞擊力峰值和下肢各關節的最大水平受力,並延緩撞擊力峰值的出現時間。所以較長的緩衝時間和較軟質地地墊的使用確實有利於學童下肢傷害的預防。
  • Item
    運動心理學研究新趨勢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6-09-01) 卓俊伶譯; Duda,Joan L.
  • Item
    國小學童不同高度著地之生物力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97-12-01) 許太彥; 黃長福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比較國小學童不同高度(20、40、60 公分)赤腳著地時的運動 學和動力學特徵。實驗以臺北市社子國小八名六年級男性學童為受試者,平均身高為 149.9 ± 5.6 公分,平均體重為 40.8 ± 4.5 公斤,平均年齡為 12.1 ± 0.3 歲。 運動學和動 力學的資料是使用 Peak Performance 高速攝影機( 120 Hz )和 KISTLER 測力板 9287 型( 1200 Hz )同步收集資料,並以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0.5 )處理著地時 各階段的生物力學變數,達顯著差異後再以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髖、膝關節角 位移, 下肢關節之最大角速度,緩衝的時間,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第一峰值,50 毫秒內的 被動衝量,緩衝期內的全部衝量,隨著地高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而著地瞬間髖、膝關節角 度,重心最低時髖、膝關節角度,踝關節最大角速度產生時間,隨著地高度增加而減少。因 此在赤腳著地時,可能因為動作不正確而使得骨骼肌肉系統因承受不了過大的力量和衝量而 發生潛在性的傷害。所以在赤腳著地時,建議國小學童時要增加下肢關節(尤其是髖、膝關 節)的角位移,以延長緩衝的時間,而減低因著地所產生的巨大撞擊力量,避免可能造成的 傷害。
  • Item
    不同年齡兒童滾球出手型態與目標設定對滾球擲準成績表現的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3-07-01) 王宗騰; 劉一民; 黃振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