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對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2021) 楊博軒; Yeung, Pok-Hin
    背景:虛擬實境運動為新一代科技運動工具,且過往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高齡族群使用虛擬實境產品進行休閒與運動,運動課程可給予高齡者使用,並具備足夠的可行性與安全性。然而,目前相關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與心理健康影響之成果則頗為鮮少。方法:本研究招募居住於臺北市地區,且年齡達65歲以上之高齡者 (年齡72.16 ± 4.9歲),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每週2次,每次75-80分鐘,共12週之虛擬實境運動課程,對照組則無進行介入,兩組同樣於前測與後測填寫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問卷,瞭解介入後的心理健康效益。結果:經虛擬實境運動課程介入後,實驗組高齡者之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顯著優於前測,而對照組在生活滿意度構面也有顯著之情形;此外,進一步分析發現整體參與者總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越多,及步行時間越多,可正向預測其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但在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無相關發現。結論:(一)虛擬實境運動可有效提升高齡者主觀的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狀態,期盼科技運動產品可持續應用於高齡者族群改善心理健康,達到智慧老化之效益。(二)同時建議高齡者亦可從事充足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步行 (≥150分鐘/週),以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以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
    (2010) 郭哲君; Kuo Che-Chun
      本研究以幸福感理論為根據,旨在探討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知覺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關係。以志願服務於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之志工,共計1,017位體育志工為研究對象母群體,於2010年5月3日至5月14日,透過問卷調查法得有效樣本470份,以瞭解志工在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知覺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在身份背景上以女性、20歲(含)以下、就讀主辦賽會之學校、過去曾有擔任志工經驗者為多數,顯示本次研究之志工主要為主辦學校的大專學生志工為主力。 二、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在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知覺評價皆介於「普通/不一定」到「同意/符合」之間,屬中等以上之程度,顯示仍有向上提升之空間。 三、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年齡、就讀學校、過去擔任志工經驗以及服務組別會影響其社會支持知覺。 四、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就讀學校以及過去擔任志工經驗會影響其工作滿意評價。 五、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和就讀學校會影響其幸福感感受。 六、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具解釋力。   基於上述結論,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志工的組織、培訓與管理上,應把三者時間拉長,作更有系統性的規劃與執行,並透過各種活動的參與進行評鑑,藉以維持志工間的橫向情感與凝聚力,並可針對志工工作態度或成效進行檢視,發揮綜效。
  • Item
    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2014) 郭周蓉; Kuo,Chou-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之撞球運動參與者,其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主觀幸福感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撞球運動參與者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幸福感之差異、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程度及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對主觀幸福感之預測力。以100-101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撞球錦標賽參賽國中學校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共發出問卷20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將收集之數據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t檢定、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隊友在訓練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目標與技巧的平衡是最能表現出的流暢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會因家人支持的感受增加而提升。 二、社會支持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九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七年級、每周平均練習時間3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每周平均練習時間1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高雄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三、流暢體驗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未參加過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臺北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四、主觀幸福感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參加球隊時間1年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球隊時間2年的撞球運動參與者,七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八年級、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縣市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屏東縣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五、社會支持及流暢體驗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當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愈高,對流暢體驗的「動作與控制感」接受度也愈高。 六、社會支持的「隊友支持」、「教練支持」及流暢體驗的「目標與技巧的平衡」及「動作與控制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學習滿意度與正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及「隊友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負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對「整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力。
  • Item
    社會體型焦慮、運動動機與主觀幸福感研究: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檢驗
    (2016) 倪瑛蓮; Ni, Ying-Lien
    本研究主要立基於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探詢年輕女性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間的運作機制及其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據此,研究一首先針對中文化自我寬容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接續,研究二旨在檢驗運動動機是否中介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以提供實證支持社會體型焦慮經由運動動機而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其次,檢驗自我寬容是否對社會體型焦慮與運動動機具有調節效果,再者,進一步檢驗自我寬容是否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以提供實證支持自我寬容所具有的調節效果。本研究之兩個子研究皆採問卷調查法,研究一以310位之大專校院在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二則以270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女大學生為樣本,分別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一結果顯示,中文化自我寬容量表具有良好之信、效度。另則,研究二發現,年輕女性運動動機會部份中介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關係。再者,自我寬容未能調節社會體型焦慮與運動動機的關係;然而,自我寬容中的自我仁慈與正念可分別調節社會體型焦慮與內在調節運動動機的關係。此外,自我寬容亦未能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然而,自我仁慈與正念可分別調節內在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據此,擁有較低程度自我仁慈與正念的個體,會因社會體型焦慮而產生較低內在調節運動動機,並連帶影響主觀幸福感。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設,有關研究結果的學理貢獻及實務應用將於內文一併討論,以做為研究人員在女性社會體型焦慮相關研究議題開拓之依循,同時,提供體育運動課程對於女性身體意象建立以及日後女性運動參與推廣之參酌。
  • Item
    休閒羽球參與者運動熱情、2×2成就目標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6) 丁安陽; Ting, An-Yang
    幸福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人們可透過運動的參與來提高其個人幸福感,故本研究針對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這兩大指標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程度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立意抽樣以臺灣地區休閒羽球參與者為問卷調查受訪對象,問卷施測區域為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之主要羽球場,發出355份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300份,並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統計方式,來了解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對受訪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我們將參與者熱情分為兩項指標:調和式熱情及強迫式熱情,而2×2成就目標分為四項指標:精熟趨近、精熟逃避、表現趨近及表現逃避。在本研究300筆樣本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71.3%及28.7%,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9~30歲、31~40歲及41~50歲,而平均運動年齡為14.07年,在控制受訪者之個人特質(性別、年齡及運動年齡)之下,本研究之迴歸結果發現運動熱情之調和式熱情及2×2成就目標之精熟趨近、精熟逃避及表現趨近,共四項預測變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在運動熱情中,調和式熱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影響。在2×2成就目標中,精熟趨近、表現趨近對主觀幸福感為顯著正相關,可以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而精熟逃避對主觀幸福感卻有顯著負相關影響。而該四項有顯著影響的自變數當中,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為調和式熱情,其餘依序為表現趨近、精熟趨近及精熟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