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肌肉適能及骨骼健康之影響
    (2011) 林吟映; Yin-Ying Lin
    紙片人由於沈溺過度減重將導致潛在性的骨骼及健康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肌肉適能及骨骼健康之影響,召募並篩選出36位健康受試者,年齡18-22歲,身體質量指數過低 (BMI<18.5) 的年輕且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專女性為研究對象,最後完成本實驗有阻力訓練組12人、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11人及控制組7人。兩組訓練組均於每週一、三、五進行阻力訓練,每次1-3組,每組12-15下,訓練時間30-50分鐘,強度範圍為1RM的60-70%,包含全身八種訓練動作;另外,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先進行完阻力訓練後再額外進行上肢振動訓練,以頻率40Hz及振幅4g方式於每週一、三、五,每次3-5組,每組1分鐘,組間休息30秒,非慣用手的方式進行;控制組未進行任何訓練。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測量下列變項:(1)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來換算;(2)身體組成(Inbody 720, Korea);(3)肌肉適能(最大肌力)表現;(4)骨質密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測量左右手前臂、腰椎第1-4節、股骨頸等部位骨質密度及骨質含量;(5)骨骼代謝指標:骨鈣素 (osteocalcin, OCN)、碳末端胜鏈 (C-terminal telopeptide, CTx)。所得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三組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藉由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介入,兩組訓練組 (RT及RT+VT組) 之肌肉適能(最大肌力)包括大腿內收、大腿踢伸、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坐姿向下推壓、蝴蝶式擴胸及慣用手握力等動作均有顯著進步 (p<.05) 。此外,各組於後測成績相較下,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及坐姿向下推壓等動作兩組訓練組均優於控制組 (p<.05);但在骨骼健康(骨質密度及骨骼代謝)檢測項目中,三組各項指標均未明顯改變 (p>.05)。短期的進行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雖未提昇骨質密度及造成骨骼代謝指標上改變,卻可有效提昇肌肉適能(最大肌力),間接保護骨骼健康及預防骨質疏鬆症之風險。
  • Item
    阻力訓練與階梯有氧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
    (2009) 溫蕙甄; Win Huei-Jhen Wen
    目的:探討6個月阻力與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對停經後婦女(postmenopausal women, PMW)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方法:將54位未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自然停經、未規律運動之女性(平均年齡55.19 ± 3.65歲)隨機分成運動組(EX1、EX2,接受3次/週、1小時/次、持續6個月之訓練,平均出席率92.12 ± 10.73%)與未參與規律運動的對照組(C)。EX1為阻力訓練(13個肌肉群,1~3組,反覆次數8~25次,強度為50~60%最大心跳保留率);EX2為階梯有氧(強度為55~85%最大心跳保留率);在基準值、3、6個月與追蹤3個月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檢測腰椎、股骨頸之BMD與體適能,並在基準值、3個月與追蹤3個月抽血檢驗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 E2)與睪固酮(Testosterone, T)濃度,將檢測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a=.05。結果:(1)三組在腰椎、股骨頸骨質密度組內與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2) 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八呎立走、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3) 6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體脂肪、身體活動量、八呎立走與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追蹤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4) 3個月之EX1、EX2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八呎立走有顯著效果;3、6個月之EX1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六分鐘走有顯著效果;(5) EX1在追蹤3個月與EX2之T濃度組間達顯著差異;(6)與追蹤3個月比較,EX2分別在基準值、3個月之T達顯著降低;C則在3個月之T濃度有顯著降低;(7)與基準值比較,6個月之EX1、EX2可顯著改善體脂肪與八呎立走,但追蹤3個月與6個月訓練比較,八呎立走退步亦達顯著;(8)與3個月比較,6個月EX2在八呎立走達顯著進步;(9)與基準值比較,3個月EX1在由坐到站三十秒有顯著進步,且效果至少維持3個月;(10)BMD與體重成正相關;體適能與體重成負相關;性荷爾蒙未與體重、BMD或體適能相關。結論:(1) 6個月的運動訓練可維持PMW腰椎、大腿股骨頸之BMD,其效果可持續維持至少3個月;(2) 3個月與6個月的運動訓練對PMW的體適能與功能性皆有改善與維持的正面效果;(3)運動訓練對PMW之性荷爾蒙變化似乎沒有直接的影響。
  • Item
    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
    (2008) 周熙平; Chou, Hsi-P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與體適能的影響。以台中縣大雅鄉大明國小六年級男童為對象,篩選出41名體位正常、身體健康的男童為樣本,以隨機分派方式,分成跳繩組21名與控制組20名。跳繩組接受每週三天、每天30分鐘、為期十六週的跳繩訓練,訓練之強度約介於最大心跳率的60%至85%之間,而控制組則維持正常飲食及作息。 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均以定量超音波檢測儀檢測跟骨的骨質密度,並以教育部所頒體適能檢測方法,測量其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與心肺耐力。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與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二組前、後測組內的差異,結果發現:跳繩組與控制組的跟骨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二方面均顯著的進步(p<.05),但進步幅度仍以跳繩組較大;至於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與肌耐力等方面,二組均未有顯著的進步。 二、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二組後測組間的差異,結果發現跳繩組在跟骨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二方面顯著均優於控制組(p<.05);而在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與肌耐力等方面,跳繩組均高於控制組但未達顯著。 結論: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跟骨的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有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