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參與者知覺賽會服務品質、賽會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
    (2011) 林立港; Lin li-g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2011年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賽會服務品質與賽會價值對滿意度之影響關係。以2011年3月至5月期間以參與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之參賽者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法發放450份,回收有效樣本388份,以瞭解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參與者在賽會服務品質、賽會價值與滿意度之知覺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2011年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參與者在身份背景中以男性、21~30歲、學歷在大專院校、曾參加過學校代表隊、參與積分賽次數達十次以上、參加目的為增加比賽經驗、收入在10,000元以下為多數,顯示參與積分賽族群多為男性學生忠實參賽者,且過去都有參與代表隊經驗。 二、2011年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參與者在賽會服務品質與賽會價值之知覺評價介於「同意/非常同意」,屬中上之程度,顯示整體積分賽舉辦已有一定品質水準,而在滿意度部分介於「普通/滿意」之間,屬中等以上之程度,顯示仍然有進步提升空間。 三、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年齡、學歷、最高運動成就、職業、參賽主要目的以及每月收入會影響參與者之賽會服務品質。 四、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年齡、學歷、最高運動成就、職業、參賽主要目的以及每月收入會影響參與者之賽會知覺價值。 五、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年齡、學歷與最高運動成就會影響參與者賽會滿意度。 六、2011年臺北地區桌球積分賽參與者賽會服務品質、知覺價值對滿意度具解釋力。 依據上述結論,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舉辦桌球積分賽時,可以透過各舉辦單位合辦模式,來擴大積分賽規模,增加不同類型積分賽或獎金賽,提高賽會參與價值性;而在環境設施應提升專業與舒適性,做系統性規劃與執行,並透過多元行銷手法,將使積分賽更加蓬勃發展。
  • Item
    以人為鏡的運動經驗探微-一位桌球教練選手的反思
    (2018) 徐仲徽; Hsu, Chung-Hui
    本文旨在探討一位桌球教練選手的桌球運動經驗,研究的進路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探究國內桌球好手-陳思羽的運動經驗,以無結構式的訪談方式讓陳思羽依照自己的意願敘說其桌球運動生涯的經驗故事;第二階段則以研究者本身服務的小學學生作為觀照的對象,以其為借鏡,探究研究者本身在訓練時的不足之處;第三階段則為研究者本身運動經驗的自我敘說,前三階段的文本皆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描述;第四階段則是以劉一民提煉出梅洛龐蒂的基進反思(radical reflection)作為理論基礎,將上述三階段文本的反思再進行反思,最後提出研究者對於運動經驗的主體思維轉變,以期能夠對自己的過往經驗有更深一層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