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1) 丁立宇; Li-yu Ting
    本研究旨在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歷程中,高關懷青少年學生責任層級的表現情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因應對策,最後做出教學反思,進而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青春國中高關懷男學生12 名,運用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TPSR 責任模式設計22 節的行動方案課程,以錄影觀察、教師日誌、學生學習資料、訪談做為資料蒐集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這是一套可行的課程方案,學生在體育館內的品格表現獲得改善,也看出轉移出體育館的可能性。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因應策略為:1.小組討論品質不佳:讓每人輪流發言、設置主持人引導發言、控制討論時間、針對比賽表現反省;2.轉移的困難:利用課內外時間讓學生多做反省、使用課程介入;3.衝突之發生:舉行團體反省會議;4.部份成效不佳的案例:發揮同儕影響力、加強建立他們的信心。上述策略使問題逐漸獲得改善,TPSR 的課程對高關懷的學生有正面的影響力,而研究者也從中獲得TPSR 責任模式課程設計與教學、帶領高關懷學生等方面的專業成長。
  • Item
    走過青春叛逆的少年兄--運動對品格行為轉變之生命敘說
    (2010) 洪琇惠; HUNG Hsiu-Hui
    本研究乃探討個案在運動和品格實踐的相關行為,經由敘說的過程,回溯研究參與者年少青春的歷程,面臨成長階段,如何克服身體與心理的轉變,且面對學業壓力、運動技能的學習,以及同儕人際的處理,是如何透過運動調整個人品格行為。由於研究對象為立意取樣,故研究方法為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蒐集研究參與者相關資料。據上述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對個人品格行為具潛移默化影響:品格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若家庭結構不夠健全,教養態度不一致,沒有共同生活經驗,孩子往往失去學習模仿的機會,可見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重要性,對一個人的品格影響是如此深遠。 二、運動教練是改變選手品格行為因子:運動團隊強調公平競爭,友善關懷、誠實勇敢的運動精神,透過運動教練的引導,從運動競賽經驗中,學習冒險、積極進取、爭取榮譽,藉由做中學反覆練習運動技巧,學習更重要是行動與思考,內化自我負責的態度。 三、運動對青少年品格養成具有影響:運動團隊的情境學習,隊友的良性競爭,重建或強化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勇敢面對自己與對手的能力,主動克服任何困難與挑戰,學習接納失敗與挫折,運動訓練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是讓參與者培養思考、負責的能力與堅持到底的毅力。 四、環境是品格行為最大的影響者: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影響,在沒有覺察警醒,就容易隨波逐流,而運動是一個媒介因子用來塑造公平競爭的場域,適時介入的重要他人,即是對一個人品格行為改變的最大關鍵。
  • Item
    應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於國中體育課對學生責任行為與同儕關係之影響
    (2017) 葉思含; Yeh, Szu-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個人與社會責任教學模式融入體育課中,對於八年級學生在責任層級的表現情形以及對同儕關係的影響。研究參與者為台北市某公立完全中學之八年級學生,男生12位、女生16位,班上學生有明顯口出穢言、打人、小團體及排擠之現象。研究方法以參與觀察、訪談資料及問卷調查作為資料蒐集的方式,記錄學生於課程實施前後之行為改變。研究結果:1.學生於體育課融入TPSR責任模式在責任層級-尊重他人、合作顯示前後測驗成績達顯著差異;在責任層級-努力、自我導向、幫助他人、遵守課堂常規,顯示前後測成績未達顯著差異;2. TPSR的融入使得學生更懂得尊重他人,在課程參與合作中皆有明顯的提升,但易受同儕的影響,無法自我要求,自我導向與領導部分需再加強;3. TPSR責任模式體育課對班級全體與個別學生的同儕關係中,皆有正面的提升;4.體育課融入TPSR能提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能有效改善小團體的分裂情況。結論與建議:TPSR課程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責任行為與同儕關係,建議教師在課程設計上應考量學生特質以設計適當的課程,另教師賦權後,須從旁適時的管理,以協助學生能達到自主要求。
  • Item
    中學體育教師應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改善關係霸凌之行動研究
    (2016) 游陳富; Yu, Chen-Fu
    本研究旨在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究TPSR融入體育教學中,學生間關係霸凌的行為是否獲得改善,遭受關係霸凌的同學能建立責任行為,對自我負責,並在過程中發現教學上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進而促進研究者的教學反思與專業的成長。研究參與者為台北市綠地國中八年級某班,男生12人女生16人,採用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TPSR模式設計17節的行動研究方案課程,以教師日誌、學生學習資料、協同研究者觀察記錄、訪談資料作為資料蒐集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1.TPSR課程對於關係霸凌的現象能有所改善,是一套可施行的課程方案,並且也能看見學生在體育課中責任行為的正向改變,被排擠者也喜歡這樣的課程;2.旁觀者在教師的支持與關注下,願意說出同儕受霸凌的行為;並且霸凌者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因此也願意停止或減少霸凌行為,這兩者的改變也代表TPSR確實可以改善學生關係霸凌行為;3.TPSR課程對於關係霸凌的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與異質性分組方式能幫助TPSR課程在實施上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