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青少年棒球選手投球負荷量與投球動作變化之生物力學分析
    (2022) 蕭惠文; Hsiao, Hui-Wen
    前言:在棒球選手肩、肘關節損傷因子當中,投球的負荷量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受 傷危險的主要因素,原因在反覆投擲的情況下逐漸累積肩、肘關節的負荷與產生細微創 傷進而增加傷害的風險,而過量的投球負荷是否會對青少年族群在投球動作造成影響是 值得去深入的。目的:探討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累積過程中,投球動作的生物力學 變化包括檢測運動學、關節受力以及下肢在地面反作用力與身體質心偏移量上的差異, 以瞭解投球負荷量所造成的相關影響。方法:實驗參與者為 36 名青少年 (14.1 ± 0.6 歲) 男性棒球投手,慣用手為右手、投擲方式為過肩投法。投球實驗開始前會收取 5 筆投球 資料作為基準,之後以模擬比賽形式進行 5 局的投球,每局有 5 球試投與 20 球正式 投擲,休息 8 分鐘進入下一局投球,動作擷取每局最後 5 筆動作資料。實驗使用六台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 (Motion analysis corp., 250 Hz)、一塊測力板 (Kistler, 2500 Hz) 收取 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並使用雷達測速器收取球速數值。動作分期主要針對前導腳著地 到球投出手之間的投球動作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統計方式使用單因子重複 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前測與各局之間各項參數之差異,若統計結果達顯著差異則再以 LSD 檢定進行事後比較,統計考驗顯著水準之 α 值定義為.05。結果:發現青少年投手 在模擬比賽中投擲 100 球後,為中到中高程度疲勞,並且球速顯著下降 (p<.001)。下 肢膝關節變化從 FC 到 BR 過程中屈曲角度顯著減少。骨盆軀幹與上肢關節動作的運 動學變化,集中出現在手臂加速期。在肩關節最大外旋時,肩水平內收、肘屈曲角度減 少,骨盆軀幹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球投出手時,骨盆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 動力學則是在球出手時前導腳的垂直力量減少、伴隨前後方向衝量以及膝關節伸展力矩 增加。結論: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量累積後,會產生疲勞的現象,除了球速下降外,也會出現代償動作使投球機制改變,從而增加上肢傷害的潛在風險。基於保護選手的立 場,青少年棒球投手投球量的限制與監控是必要的。未來可再進一步探討其下肢肌力的 影響,可以更完整的了解投球機制變化趨勢與可能損傷風險進行後續討論。
  • Item
    瑜珈體位法下犬式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
    (2009) 陳玉蘭; Yu Lan Chen
    目的:探討瑜珈體位法中,下犬式動作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特徵,以供瑜珈學習者在增進健康及避免運動傷害情況下,尋求最佳施作方式。方法:以瑜珈專業女性教練6名,一般女性學員6名為研究對象,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高速攝影機(200Hz)、Kistler 三維測力板(1000Hz),擷取瑜珈下犬式動作的生物力學參數。所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呈現;資料分析以無母數檢定Mann-Whitney和Wilcoxon比較專業教練與一般學員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α= .05。結果:一般組上下肢的施力比例為5:5,專業組的上下肢的施力比例為4:6。一般組的脊椎屈曲角度(21.92°)大於專業組(4.00°, p<.05)。一般組的腳跟的離地高度(3.54cm)大於專業組(1.32cm, p<.05)。一般組的上肢和水平面夾角(57.55°)大於專業組 (49.39°, p<.05)。在肩、肘、腕、髖、膝、踝等各關節角度、下肢和水平面夾角、施作時的前後距離沒有差異。結論:在施作下犬式動作時,專業組和一般組的在上下肢施力分配、脊椎屈曲角度、腳跟的離地高度和上肢與水平面的角度不同,初學者在操作下犬式動作時,若只模仿外觀動作勉強施作,不注重上下肢施力比例和各關節角度的差異,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 關鍵詞:關節角度、運動學、上肢受力、專業教練、測力板
  • Item
    沙灘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沙地起跳動作之差異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3-03-01) 陳膺成; 林槐庭; 黃長福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一、透過3D運動學的分析,來瞭解沙灘女子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沙地起跳動作技術的差異。二、透過下肢肌群的肌電訊號分析受試者沙地起跳時,下肢肌群在不同分期的施力方式與差異。以8位女子沙灘選手與8位女子室內選手為研究對象,二部Casio EX-FH20數位攝影機(210 Hz)與一套Noraxon肌電測系統(1,000 Hz)進行同步,擷取二組受試者在沙灘排球場地跨步起跳動作的運動學參數與肌電訊號,以獨立樣本t考驗來分析所得之資料,統計顯著水準定為 .05。本研究之主要結果為:一、「沙灘選手」有較佳的起跳合速度與起跳垂直速度,所以有最大的跳躍高度,和接近垂直的起跳角度。沙灘選手右腳支撐期時間較短,且沙灘選手有較大的下蹲緩衝角度,所以下蹲期的時間在起跳過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長;而下肢關節活動角度較大,也導致有較長的上升作用期,能有效提升跳躍高度。二、在整個起跳過程中,二組受試者主要肌群的施力順序呈現相似的趨勢,其主要作用肌群施力順序為:右腳支撐期為股直肌與股內側肌;下蹲期為股內側肌與股直肌,但腓腸肌與股二頭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上升期為腓腸肌、脛前肌與股二頭肌。本研究結論:沙灘選手的下肢肌群在沙地起跳時可以產生較大的收縮,亦顯示下肢肌群間施力的順序更具協調性。透過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選手在沙地起跳的技術有所提升,讓沙灘排球選手的起跳能力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
  • Item
    不同層級大專劍道選手面部打擊動作比較分析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13-09-01) 高俊雄; 黃長福
    研究目的:探討不同層級的大專劍道選手在打擊面部動作過程的差異。方法:研究對象為大專甲組劍道選手、乙組劍道選手各八名的健康男性劍道選手,使用10臺Vicon motion system MX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擷取參數。資料處裡以Nexus軟體分析選手上舉期的運動學參數,使用無母數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考驗(Mann-Whitney U Test)來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甲組有較短的打擊時間及較快的劍尖速度,而重心的上下位移甲組小於乙組。上肢關節角度部分,甲組在左右手的肩關節有較大的前屈角度,在腕關節部分乙組選手有較大的角度。下肢關節部分,甲組選手會有較大的髖關節伸展角度,而乙組在膝關節的屈曲角度大於甲組。結論:甲組選手在竹劍上舉時能以較小的腕、肘關節變化角度且肩關節能以較大的前屈角度來做打擊,因此會有較短的揮擊軌跡,這樣不僅可以縮短打擊的距離更可以減少攻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