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單回合下肢不同肌群離心阻力運動對本體感覺之影響
    (2017) 周宇傑; Chou, Yu-Chieh
    背景: 過去研究發現從事單一肌群 (例如肘屈肌群) 等速離心運動引起延遲性肌肉酸痛 (DOMS) 時,會使本體感覺 (例如位置覺) 表現下降,且持續4-7天才能恢復至基準值 ;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人體下肢不同肌群從事離心阻力運動 (ERE) 引起DOMS時,是否會對下肢不同肌群的本體感覺測驗表現造成影響。由於人體下肢肌群在我們日常活動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當本體感覺表現下降的話,可能降低運動表現與增加運動傷害風險。因此,本研究目的: 在於探討「人體進行下肢離心阻力運動對下肢不同肌群的本體感覺之影響」。方法: 召募8名坐式生活的健康成年男子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一回合50次 (5組 × 10次) 之腿伸展 (膝伸肌群;KE)、俯臥捲腿 (膝屈肌群;KF)、站立提踵 (蹠屈肌群;PF) 等三個常見阻力訓練機台的ERE,做為引起下肢不同肌群DOMS之方式,並在ERE前、ERE後0-5天各分別進行一次坐姿、趴姿和站姿的重新復位覺與位置對照覺 (膝關節彎曲30度、45度、60度) 等不同本體感覺測驗以及DOMS測驗,並以三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與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一) KE、KF與PF肌群進行ERE後第1-3天恢復期間,三個下肢不同肌群引起DOMS程度皆比前測值來得大 (p< .05)。(二) KE、KF與PF肌群進行ERE後第0-5天的坐姿、趴姿與站姿的重新復位覺 (坐姿:1.4~3.0度、趴姿:1.9~6.1度、站姿:1.5~4.1度) 和位置對照覺 (坐姿:1.7~5.0度;、趴姿:3.0~6.0度、站姿:1.8~5.1度) 產生絕對誤差程度均明顯比前測來得大 (p <.05)。(三) 在KE-ERE後坐姿復位覺絕對誤差與股直肌 (60度: r = -.72;45度: r = -.73) 與股外側肌 (60度: r = -.78) 引起最大DOMS值之間有相關 (p <.05),而在對照覺絕對誤差與DOMS最大反應值則無相關 (p >.05)。(四) 在KE、KF、PF-ERE後的趴姿與站姿的復位覺、對照覺絕對誤差與最大DOMS值之間無相關 (p >.05)。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體進行常見下肢不同部位ERE之後,引起DOMS現象會持續三天,但卻會對使本體感覺表現下降持續五天之久。所以,主觀DOMS感覺似乎無法反應至本體感覺表現下降的恢復程度上。因此,這些發現可提供給一般大眾做為從事高強度ERE初期之參考。
  • Item
    肘屈肌群離心運動對肌肉肌腱複合體之影響
    (2015) 何智巧; Ho, Chih-Chiao
    背景:先前研究顯示,肘屈肌群進行離心運動後會引起明顯肌纖維細微損傷 (EIMD)之現象,但目前尚未知道EIMD是否會影響肌肉肌腱複合體之變化。目的:考驗「肘屈肌群進行單一回合最大離心運動,是否會對肌肉肌腱複合體造成影響」,以及釐清「離心運動引起肌肉損傷,是否會與肌肉肌腱複合體的改變有關」等假設。方法:招募20名未接受訓練的健康男性做為研究對象,並以其非慣用手肘屈肌群進行一回合5組 x 6次最大等速 (30°/s) 離心收縮運動。在進行離心運動前及運動後第1~5天,讓研究對象各進行一次CIR、SOR、RANG、CK與超音波 (肌肉肌腱長度) 等指標之觀察,並以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及皮邇遜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與前測值相比,所有依變項均產生明顯的變化 (p<.05)。離心運動後引起最大肌腱變化程度與CIR (r = -.79)、CK (r = -.50)、SOR (r = -.72) 以及RANG (r = .76) 之間具有相關 (p <.05)。結論:本研究發現,離心運動不僅引起肌肉損傷,同時也影響肌肉肌腱複合體的改變。因此,肌肉肌腱複合體的改變可能反應在EIMD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