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下肢肌群疲勞對動態姿勢穩定的影響
    (2010) 李育銘; Yu-Ming Lee
    目的:藉由不同的生物力學參數來比較下肢肌群疲勞與不同方向躍起著地對動態姿勢穩定的影響。方法:12名受試者(24±0.9歲, 172.7±3.6 公分, 70.6±8.3 公斤)皆需進行不同方向(前、斜、橫)的雙腳起跳以及支撐腳單腳著地,騰空時需以雙手觸摸目標物(50%最大垂直跳高度),著地時雙手則置於腰部兩側,並維持三秒鐘的姿勢穩定,若上述動作無法完成即算失敗。誘發性疲勞測驗為進行連續重複的深蹲和墊腳尖的動作並搭配柏格運動自覺量表來界定疲勞。結果:在不同方向的躍起著地時,前跳在著地後會產生較大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較小的踝關節背屈角度,橫跳在著地後會產生較小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較大的踝關節背屈角度。在疲勞前後的躍起著地時,疲勞後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最大屈曲角度會比疲勞前還小。結論:在不同方向的躍起著地的比較,進行橫跳方向的著地會使用較多的踝關節策略,前跳則使用較多的髖關節策略,而斜跳則是髖關節和踝關節策略都有使用到。在疲勞前後躍起著地的比較,較小的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屈曲角度是為了要快速的維持姿勢的穩定。
  • Item
    網球運動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平衡能力之研究
    (2010) 吳明欽; Ming-Chin Wu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較有無規律網球運動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平衡能力之差異。甄選40位規律從事網球運動(網球組) 和40位無規律運動(對照組)男性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5.1 ± 3.5歲。有規律網球運動者從事網球運動至少三年,每週至少打網球3天。以「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 Tri-axial;RT3) 測量假日與非假日身體活動量,且以福樂進階平衡表(Fullerton Advanced Balance scale, FAB scale)測量10個項目之平衡能力。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及獨立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網球組老年人每天身體消耗的總熱量為(2277.3 ± 549.8kcal/day)明顯高於對照組的(2073.1 ± 522.3kcal/day) (p<.05);網球組老年人之 10個項目平衡能力(總分)顯著優於對照組(p<.05)。 結果顯示規律從事網球運動男性老年人有較高之身體活動量和有較佳之平衡能力。
  • Item
    體能遊戲課程對幼兒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
    (2009) 施銘富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幼兒體能遊戲課程對幼兒平衡能力之影響,藉由體能遊戲課程的介入,瞭解幼兒平衡能力改變之情形。本研究以5至6 歲幼兒為研究參與者,實驗組21名,控制組19名,共計40名。實驗組介入八週十六次每次三十分鐘之幼兒體能遊戲課程教學,於教學前後進行動態平衡能力及靜態平衡能力測驗,所得結果與控制組進行比較。依據體能遊戲課程前後之幼兒動、靜態平衡能力測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與t檢定作為平衡能力之差異分析,其顯著水準定為.05。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靜態平衡能力方面:教學前後,實驗組在閉眼單足測驗中有顯著進步,控制組則沒有差異。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二、在動態平衡能力方面:教學前後,實驗組在走平衡木測驗中有顯著進步,控制組則沒有差異。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體能遊戲課程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動態平衡能力及靜態平衡能力雖沒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教學後之平衡能力獲得改善。
  • Item
    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研究
    (2011) 王宏正
    目的:探討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的老年人平衡能力及功能性體適能力對平衡能表現之影響。方法:藉由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68位老年人並利用一組測力板裝置,讓受試者站立於力板上,分別操作雙腳及單腳等六個動作,並做各項功能性體適能測試,利用皮爾森積差比較各項功能性體適能間相關性,並以迴歸分析預測功能性體適能是否為各種平衡姿勢的預測因子。結果:各項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分析結果顯示在坐椅體前彎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三十秒座椅起立與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右腳下肢肌力與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落棒右手測驗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起立八英呎走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另外各種不同站立姿勢中,閉眼雙腳平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睜眼雙腳平行站立與左手落棒、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閉眼雙腳前後站立與左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成正相關。睜眼雙腳前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右腳下肢肌力呈正相關。睜眼單腳站立與右手落棒、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 在迴歸預測方面,三十秒座椅起立為閉眼雙腳、睜眼雙腳站立預測因子。功能性前伸為睜眼雙腳及睜眼單腳預測因子。左右腳下肢肌力為睜眼期前後站立的預測因子。另右腳下肢肌力為閉眼雙腳前後站立預測因子。結論:老年人平衡能力衰退雖然有眾多因素,除生理自然老化外,仍然與身體適能有關。研究結果看來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及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有一定相關存在,且功能性體適能許多項目也能成為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的預測因子,故研究指出增加老年人活動及強化下肢訓練有助於平衡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