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51
  • Item
    男子跳馬之運動學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黃紹仁
  • Item
    急速減重對拳擊選手運動能力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謝錦堿
  • Item
    運動觀眾美感經驗的現象學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張成林
  • Item
    衰竭運動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測公式適用性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劉碧華
  • Item
    運動無我經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顧兆台
  • Item
    咖啡因對最大氧攝取量與有氧工作效率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89-06-??) 高春德
  • Item
    標槍選手肩關節活動度與肌肉活化特性
    (2019) 羅瑭勻; Lo, Tang-Yun
    肩關節之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共同維持動作穩定,由於高重覆性且高強度的過頂投擲動作容易使過頂投擲運動員肩關節易產生適應性改變,造成關節活動度及肌肉活化產生變化。因此本研究將分為關節活動度及肌肉活化兩部分進行探討:(一) 關節活動度:9位大專甲一級標槍選手及10位一般大專生做為受試者。使用磁場式三維空間動作擷取系統及扭力計同步收取訊號,計算每10度外展位置下扭力達4Nm時的肩關節內外轉角度。使用混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被動肩關節角度於選手、一般生及慣用側、非慣用側間是否具有交互作用。結果發現當位於肩外展終端角度時,組別與慣用側、非慣用側之外轉角度及內外轉總角度 (total ROM) 具交互作用,選手慣用側的外轉角度及內外轉總角度最大,而選手非慣用側最小。(二) 肌肉活化特性:7位大專甲一級標槍選手及10位一般大專生做為受試者。使用磁場式三維空間動作擷取系統及壓力計計算不固定肩胛骨的resting position (ARP),另使用等速測力儀與無線表面肌電訊號儀同步收集受試者於肩外展110度及ARP進行主動內外轉運動時的力矩及肌電訊號。使用混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力矩與肌電訊號於不同組別及慣用側、非慣用側間是否具有交互作用。結果發現標槍選手在進行內外轉動作時其功能性比值與共同收縮比值與一般大專生相同,無肌肉不平衡的狀況。總結兩部分發現,大專甲一級男子標槍選手於肩外展終端位置時,外轉關節活動度特性已產生變化,而肌肉特性則與一般人無異。
  • Item
    驗證多元性運動訓練對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效益
    (2019) 蔡富任; Tsai, Fu-Jen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3月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4.05%,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行列。高齡者因身體老化、疾病等因素,身體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肌肉功能的減退,容易造成高齡者跌倒,進而影響其日常生活,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過往研究大多是針對65歲以上高齡者,進行大範圍的探討,鮮少針對各個年齡層細部探究,因此為深入了解高齡者之差異,本研究欲小範圍在85歲至99歲高齡者進行探討,透過8週的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是否能有效提升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的功能性體適能,並協助其維持其日常生活中身體活動的能力,達到有效預防、降低罹患肌少症的風險。研究對象共計42位,平均年齡87.83±2.78歲,研究對象為參與臺北市106年、107年悠活防跌班之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在經由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後,經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得相關數據進行進行前、後測分析。結果顯示: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在參與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後,其坐姿起立、手臂彎舉項目有顯著進步;再針對肌少症低風險與肌少症高風險進行前後、測的比較差異,發現低風險組與高風險組僅在坐姿起立有顯著進步。因本研究介入時間僅有短短8週,所以相關結果成效表現有限,但對於85歲以上的老老人而言,特別是有罹患疾病風險的老老人,需透過更長時間的運動訓練,才能延緩老老人身體衰退的速度,方能保有該年齡階段所需具備的身體能力。但對此族群的老老人而言,功能性體適能未退步,且能保有維持日常生活之機能,就是最大的進步。
  • Item
    動態貼紮對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族群在單腳著地的影響
    (2019) 邱藍億; Chiu, Lan-Yi
    踝關節扭傷佔運動傷害的大宗,多數會造成反覆扭傷,其中四成會演變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或運動表現,過去文獻建議除本體覺、肌力與神經肌肉控制等運動治療外,另外配合外在支撐可達到保護與預防的效果,其中採用的方式包括護具與貼紮,由於貼紮輕薄貼附皮膚,更廣泛使用於運動場上。一般貼紮包括不具彈性的運動貼布與具彈性的肌內效貼布,基於不同貼布特性,帶來效用亦有所不同,其中機轉包括限制踝關節動作的生物機械效用、減緩疼痛、改變肌肉收縮時序的神經生理效用、與心理層面安慰劑效用。動態貼布由於材質的特殊性,回彈力高,主要效益為機械效益,調整關節肌肉負荷、改善動作控制。目的:本研究探討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族群進行動態貼紮後,在動作策略上與能量吸收的改變,以利臨床應用。方法:招募23位實驗參與者,以坎伯蘭踝關節不穩定問卷為依據,分別納入踝關節不穩定組與健康控制組。動作測試為單腳著地動作,要求實驗參與者非測試腳站在40公分高台上垂直落地,以測試腳單腳著地平衡4~6秒。實驗過程使用Kistler測力板 (2000 Hz)、Vicon紅外線攝影機 (250 Hz) 與Delsys無線肌肉電訊號 (2000 Hz) 同步收集下肢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參數資料。統計方法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 α=.05。結果:研究發現動態貼紮可以顯著減少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族群踝關節與髖關節的能量吸收。結論:動態貼紮不會限制踝關節動作,且可以減少踝關節做為主要緩衝關節的程度,可成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族群進行運動時,踝關節貼紮的另一項選擇。
  • Item
    高中及大專游泳選手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及削權動機氣候對退出意圖之預測-以團隊凝聚力為中介變項
    (2019) 陳巧穎; Chen, Chiao-Ying
    Duda (2013) 結合成就目標理論及自我決定理論,提出教練塑造的賦權動機氣候及削權動機氣候會影響選手的參與動機、基本心理需求及運動行為,因此本研究將探討賦權及削權動機氣候與青少年游泳選手退出意圖之關係,並檢驗團隊凝聚力的中介效果。參與者為215名游泳選手,其中高中選手130名、大專85名,採問卷調查法,經參與者同意後發放問卷。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了解其相關性,並以拔靴法檢驗中介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無論高中或大專游泳選手其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呈正相關,與退出意圖呈現相關;知覺教練削權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呈負相關,與退出意圖呈正相關,而團隊凝聚力與退出意圖呈負相關。(二)大專游泳選手在知覺削權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程度上高於高中游泳選手,且大專游泳選手在團隊凝聚力與退出意圖的相關程度也高於高中游泳選手。(三)在高中游泳選手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或削權動機氣候預測退出意圖上,團隊凝聚力皆無扮演中介的角色;而在大專游泳選手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或削權動機氣候預測退出意圖上,團隊凝聚力皆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本研究建議高中游泳教練在指導高中游泳選手時,應儘量提升賦權動機氣候及減少削權動機氣候,如此可以直接降低選手的退出意圖;而在大專游泳教練指導大專選手方面,提升賦權動機氣候及減少削權動機氣候將能透過提高團隊凝聚力,進而降低選手的退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