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中年男性代謝症候群者心肺功能及心磁圖特性之研究
    (2008) 陳勇志; Yung-Chih Chen
    目的:探討中年男性代謝症候群者心肺功能(六分鐘走路測驗、心跳變異率)、身體組成及心磁圖參數特性。方法:以國民健康局 2006年訂定代謝症候群定義為標準,招募45~55歲代謝症候群(MS組,30名)及非代謝症候群男性(CT組,35名),共65名受試者參與實驗。心磁圖參數利用 ROC 曲線判斷其結果;其他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3.0 進行獨立樣本 T-test 考驗兩組各項目有無顯著差異,並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檢驗體脂肪率、六分鐘走路測驗和心磁圖參數相關性,顯著水準 (P<.05)。結果:MS組體脂肪率顯著高於 CT組 (p<.05),肌肉重兩組無顯著差異;MS 組六分鐘走路測驗顯著低於 CT 組 (p<.05);兩組於安靜心跳率 (Mean HR)、Mean RR、HF(%)、LF/HF 皆未達顯著差異;心磁圖參數,MS 組在 SIQTc、QTc dispersion 明顯較 CT組高,Magnetic Dipole Angle (α角) 則無差異;由皮爾森積差相關檢驗後發現,QTc dispersion 和體脂肪率呈顯著正相關 (p<.05),和六分鐘走路呈顯著負相關 (p<.05)。結論:本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者體脂肪率較高,且心肺適能上表現較差,由心磁圖參數SIQTc、QTc dispersion 結果可發現,代謝症候群者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心肌缺氧症狀,且三者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顯示代謝症候群者心肺功能下降時可能伴隨心肌缺氧等生理性病變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