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乘勢而為—論籃球運動中的「勢」
    (2018) 李秉鴻; Li, Ping-Hung
    籃球運動總是習慣從那些易見易知、實有、能操控的部分來思考效力,將球員的高矮胖瘦、速度、投籃、運球等實力條件與效力之間產生直接聯結。然而在比賽過程中會發現,實力與發揮之間並非成正比,而是存在著某種足以改變效力的神祕機轉。而在東方,《孫子兵法》從力量關係(勢)的角度來解析戰事活動,認為人無法單獨自行產生效力,而是整體環境之間所共同形成的某種力量關係釋放之後,在它的牽引、拉扯下所產生,因此必須將效力的主導權交給局勢而非人本身。這種效力觀可以去釐清那夾藏在實力與發揮間足以改變效力的機轉,解釋勢與籃球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效力生產上所會碰到的困難、限制,並帶來不同的指導意義以及價值。結果可以歸納出三種不同的勢:一、刻意造勢,將重心放在個人能力的建構以及發揮,它具有操之在己、簡單的特性,但卻容易忽略局勢而產生勉強、刻意的行為。二、理性造勢的戰術佈置,它雖然從整體格局的角度去用兵,帶來更科學、合理的方法、戰術,但仍然只是一種較高機率的揣測,預設立場對於無常的局勢過於死板、僵硬,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依舊會帶來損耗。三、乘勢而為,它反其道而行,承認人在局勢創造上的有限性,退後一步以配合、轉化的方式來面對勢,因此用兵如水,無常形、無常勢,當自己擺脫刻意,不拘泥於某個目標與手段,自由的意念與行動便能在瞬息萬變的比賽過程中保有起始以及消散的可能,呈現一種超越的效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