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國小課間活動實施現況:問題與解決方案
    (2015) 黃湘琳; Huang, Hsiang-Ling
    國小課間活動實施現況:問題與解決方案 2015年7月 研 究 生:黃湘琳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要 落實課間活動及校園晨間健身活動是教育部2002年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之一,從2000年推出「體適能333」、2007年的「快活計畫210」再到2014年的「SH150方案」,無非是想增加學生在校運動的時間,藉以提昇運動成就、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健康體適能為目標。本研究旨在瞭解課間活動實施現況及實施過程中所遭遇之阻礙因素,並且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案。本研究以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體育組長、體育教師及班級導師為研究對象,採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經整理與分析,發現:一、實施現況部分:(一)時間為每天第二節與第三節課間20分鐘下課時間;(二)實施內容大致分為跳繩、跑步、球類及進行新式健康操活動,並由體育任課老師負責相關活動指導; (三)體育組負責規劃、值週導護老師負責集合,各導師協助;(四)實施場地為中庭、操場等;二、阻礙因素部分:(一)導師方面:增加負擔、影響下課休息時間及部分導師配合願意不高;(二)行政方面:部分行政人員時間無法配合;(三)活動內容方面:制式、限制過多;學生對於強制性之課間活動參與意願低落,或有些學生必須留在教室訂正作業;(四)場地方面:學校場地不足,空間過於狹小;三、解決方案部分:(一)導師方面:時間精確的掌控及健康促進的概念能提高導師配合願意;(二)行政方面:行政人員規劃愈完善愈加可達成各人員的配合;(三)活動內容方面:制式、限制不宜過多,讓每個學童都能離開教室活動;(四)場地方面:學校場地宜劃分清楚,善用剩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