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不同落地訓練時期對成長中母鼠骨骼之影響
    (2012) 林欣仕; Hsin-Shih Lin
    目的:探討不同時間長度之落地訓練對骨骼的影響,以釐清骨骼適應高衝擊性運動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方法:使用96隻週齡7週的Wistar雌性大鼠,在四個時間點分別設置落地訓練組與對照組,每組動物數為12,依序為1週落地訓練組 (E1)、1週對照組 (C1)、2週落地訓練組 (E2)、2週對照組 (C2)、4週落地訓練組 (E4)、4週對照組 (C4)、8週落地訓練組 (E8)、8週對照組 (C8),落地訓練組每日接受30次自40公分的高處落下著地之訓練,並於每週的第一次訓練與第五次訓練架設測力板以記錄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 作為運動強度探討;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的籠內活動。各組實驗動物分別於4個時間點(訓練1、2、4及8週之後)犧牲,並採集其左右的股骨與脛骨,進行骨密度、組織型態、組織生物力學、斷面參數等測量與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α=.05)。結果:大鼠在第一週第一天的落地GRF值顯著高於其他時間點 (p<.05);股骨的皮質骨面積與厚度呈現E1顯著低於C1、E4顯著高於C4,脛骨則是E8在皮質骨面積、皮質骨厚度及斷面轉動慣量矩顯著高於C8;股骨與脛骨海綿骨的骨生成指數(鹼性磷酸酶染色)、骨密度與結構參數(包括骨量比率及骨小樑厚度)皆為E8顯著高於C8組,而脛骨的海綿骨骨吸收指數(破骨細胞數)則是E8顯著低於C8;股骨的斷裂負荷值E1顯著低於C1,而E8的股骨與脛骨皆有顯著高於C8的斷裂負荷值。結論:皮質骨承受落地訓練初期時會因衝擊過大造成骨骼結構與骨生物力學強度暫時性的變弱,經過長期訓練適應之後則可恢復並增強;對快速成長中之海綿骨而言,訓練初期雖無法觀察到訓練效果,唯長期訓練則可呈現結構強化並提升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