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88
  • Item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行走及跨越障礙動作之影響
    (2008/08-2010/07) 黃長福
    老年人隨著老化的過程,其身體運動能力的衰退,如肌力、平衡能力、反 應能力、神經系統方面等,有關這些能力的下降將使老年人增加在日常生 活環境中活動的困難,如行走中跨越障礙,以及常伴隨發生的危險因素, 如跌倒,嚴重威脅健康品質。故主動從事身體活動以減緩運動能力衰退, 甚而提升身體運動能力,乃是不可或缺的積極性作法。 在眾多的運動中,太極拳運動是從事人口相當多的一項運動,其運動 形式以及強度更是老年人適合從事的項目之一,而且一直受到提倡也廣為 接受。有關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後對身體影響的探討越來越多,但主要 著墨於一些生理指標上,有關日常生活中具體動作(如跨越障礙物)的下肢 各肌肉協調控制與關節互動的探討則是沒有。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行走 過程中跨越障礙的動作,並以運動學、動力學與下肢主要肌群的肌電訊號 為探討依據,來探討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跨越動作的關節互動關係與 下肢各肌肉協調控制有何影響。 本研究將有從事太極拳運動以及無從事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各15名 參與實驗,實驗中包括有一般平地行走(level walking)、10%腿長高度與 20%腿長障礙高度的跨越動作等三種情況。以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100Hz)、兩塊Kistler測力板(1000Hz)以及1套Biovision肌電系統 (1000Hz)同步收集實驗資料。預期可找出老年人參與太極拳運動後對此功 能性動作控制上所產生的效應,期望對老年人的跌倒預防有進一步的貢獻。
  • Item
    運動科學及運動訓練整合實驗計畫
    (1999/07-2000/06) 林德嘉; 謝伸裕; 卓俊伶; 黃長福; 許義雄
    發展運動科學研究,是目前世界運動強國積極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儼然形成運動場外的另一種競賽, 其為的就是將科學研究的結果提供運動訓練界參考以增進表現。國內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及運動競技成績 已分別大有進展,為了落實運動訓練成效與再提昇運動競技實力,本研究嘗試性地提出此一整合型計劃 ,期望以運動科學的技術作為運動訓練的基礎及後盾,提供科學化的實質建議並解決教練及選手們在訓 練上所遭遇的問題,為日後各項競技運動集訓的策略及方法奠定實際操作的基礎。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優秀的排球、游泳、跆拳道、鏈球與男子十項全能等項目的選手,共約20名。將以運動 生理學(肌肉工作能力評估、血液生化分析、營養評估等)、運動心理學(身心平衡技巧、身體知覺技 巧、情緒危機處理等)及運動生物力學(高速攝影法、測力板計量分析法、肌電訊號分析法)三方面質 及量的方法提供教練及運動員在生理、營養、心理技能、身體自覺、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方面的資訊 。望能提供正確的觀念與及時精確的回饋以修正訓練,協助優秀運動員突破瓶頸,為提昇我國運動競技 能力盡一分力量。本研究預期目標如下: 運動生理方面- 提昇高水準運動員在肌力、心肺功能等重要的生理指標,避免疾病感染、避免過度訓練及掌控營養 的平衡與增補。 運動心理方面- 開發身體知覺、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及預防心因性壓力以預防運動傷害,並提昇壓力管理的能力。 運動生物力學方面- 長期追蹤優秀運動員的技術表現,提供教練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生物力學參數等指標,使其能更客觀 的掌握選手在訓練過程的技術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