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間歇低氧訓練對有氧適能與心率變異性表現之影響
    (2006) 顏克典
    間歇性常壓低氧訓練是藉由低濃度氧氣製造器,營造常壓低氧環境, 訓練操作爲吸入低氧混合氣 5 至 15 分鐘,再間歇吸入一般正常空氣 5 至 15 分鐘,一次訓練重複 4 至 6 次循環,以 5 至24 天爲一訓練階段。研究 目的:探討連續15 日間歇低氧刺激結合運動訓練對有氧運動能力與心臟 自主神經系統調控之影響。研究方法: 30 位男性運動員隨機分配為間歇 低氧運動訓練組(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IH+E, 12%O2; N=10)、間 歇常氧運動訓練組(intermittent normoxia training, IN+E, 21%O2; N=10)與 間歇低氧未運動訓練組(intermittent hypoxic control group, IH, 12%O2; N=10)等三組。連續執行 15 日間接低/常氧刺激,結合踩踏腳踏車功率器 運動訓練/安靜操作 5 分鐘,間接常氧休息恢復 5 分鐘,配合運動負荷為 65% 攝氧峰值負荷強度,共 6 循環計 60 分鐘,紀錄實驗操作前後之心率 與呼吸頻率變異性;另評估 15 日實驗操作前、後之有氧運動能力(攝氧 峰值、乳酸閾值作功值)及相關生理調控表現(身體組成、血液學指標、 兒茶酚胺濃度)之變化。結果:一、間歇低氧運動訓練組顯著提升紅血球 生成素(23%)、網狀紅血球計數(10.4%)與血紅素(14.7%)之生理表 現,另亦增加攝氧峰值(26.7%)與乳酸閾值作功值(43.9%)等有氧運動 能力;二、各組間身體組成並無差異;三、間歇低氧運動訓練組經連續15 日間歇低氧刺激結合運動訓練後,其耗竭運動後去甲基腎上腺素分泌濃度 變化率提升206.2%, 明顯高於其他二組;四、連續15 日間歇低氧結合運 動訓練初期調控心臟之自主神經系統活性下降47.3%,副交感神經系統活 性下降64.3%,另交感神經系統活性於初期顯示先迅速增加再行劇烈下降 之震盪趨勢,三者均於中、後訓練階段逐步提升,顯示為適應間歇低氧結 合運動訓練之強烈刺激,體內乃誘發較佳之自主神經系統調控心臟能力; 然而身體須於訓練初期忍受自主神經系統驅策力之劇烈震盪調適。結論: 結合運動之間歇低氧訓練有利於強化有氧運動能力,並誘發體內較佳之自 主神經系統調控驅策心臟能力;然而為確保訓練初期體內自主調適之安全 性,需於運動訓練過程,針對心率變異性加以持續監控。
  • Item
    運動處方
    (臺中市:華格那。, 2012-02-01) 卓俊辰; 侯建文; 顏克典; 詹美玲等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