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直排輪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
    (2010) 陳勇安; Chen Yung-An
    動靜態平衡是智能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動作表現。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直排輪運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動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三位國小特教班中度智能障礙兒童,男生一位及女生二名,年齡在十歲八個月至十一歲七個月,智商平均得分為55,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自變項為直排輪運動課程,依變項為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教學活動每週二節、每節四十分鐘、共十週十九節課。研究工具為靜態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測驗、動態平衡能力的平衡木檢測測驗及教師家長訪談表。資料分析分為量化及質性二種,量化資料採視覺分析法,含曲線圖、階段內、階段間分析,並以C統計為輔助分析;質性資料則對教師及家長訪談進行社會效度。結果:直排輪運動對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平衡能力有改善,但能力提升的程度不相同。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丙生的靜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三位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態度亦有正向改變。結論:教學方面應安排多元且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充實相關軟硬體設備、教師與研究參與者需建立長久且良好的互動,研究方法可從跨情境角度探討對研究參與者平衡能力的改善。
  • 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促進大專肢體障礙與腦性麻痺學生體適能之研究
    (2015) 陳勇安; Chen, Yung-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跨理論模式的身體活動介入對大專肢體障礙與腦性麻痺學生在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5位大專學生(1位肢體障礙女生、2位腦性麻痺女生及2位腦性麻痺男生)。自變項為身體活動課程,依變項為身體活動行為與認知及健康體適能。課程介入三個月,並於課程結束後6個月進行後續追蹤。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對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健康體適能進行測量。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視覺分析法與C統計進行分析;對運動指導員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效度。結果發現:(一)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段、自我效能與決策平衡於介入後有提升效果,運動改變方法則以意識覺醒、自我再評估及自我解放為主;(二)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段、自我效能與決策平衡於後續追蹤有維持效果,運動改變方法以自我再評估、社會解放及自我解放為主;(三)心肺適能、肌力與肌耐力與柔軟度於介入後有提升效果;(四)心肺適能、肌力與肌耐力與柔軟度於後續追蹤有維持效果。結論:(一)身體活動課程對身體活動量有介入與維持的效果;(二)身體活動課程對心肺適能、肌肉與肌耐力有介入與維持的效果。
  • Item
    適應身體活動之心理議題文獻分析
    (臺中市私立惠明盲校, 2015-09-01) 陳勇安; 闕月清; 卓俊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適應身體活動期刊(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APAQ)在心理議題的研究現況。蒐集1984-2012年共29年間,共73篇聚焦於失能者的實證性研究。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對研究時間、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及研究參與者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期刊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1)心理議題從2000年開始大幅成長;(2)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共45篇;(3)研究主題以自我知覺的24篇占多數,態度/動機亦有21篇之多;(4)研究參與者則以肢體障礙為,共29篇。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適應身體活動之心理議題文獻分析
    (臺中市私立惠明盲校, 2015-09-01) 陳勇安; 闕月清; 卓俊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適應身體活動期刊(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APAQ)在心理議題的研究現況。蒐集1984-2012年共29年間,共73篇聚焦於失能者的實證性研究。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對研究時間、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及研究參與者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期刊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1)心理議題從2000年開始大幅成長;(2)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共45篇;(3)研究主題以自我知覺的24篇占多數,態度/動機亦有21篇之多;(4)研究參與者則以肢體障礙為,共29篇。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特殊奧林匹克幼兒運動員計畫
    (國立東華大學, 2013-07-01) 陳勇安; 闕月清
  • Item
    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比賽項目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9-12-01) 陳勇安; 闕月清
  • Item
    臺灣適應體育博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1993~2009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0-12-01) 陳勇安; 闕月清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適應體育博碩士論文中研究議題的分析。教育部於1992年頒布「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鋼要」迄今,除實務推廣之外,適應體育研究範圍亦相當廣泛。本研究以適應體育、特殊體育及殘障體育等名詞對「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網站」及「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進行檢索,蒐集1993年至2009年適應體育領域相關的碩士論文132篇及博士論文5篇,共計137篇,研究方法探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年代、研究出處、研究議題、研究方法及對象類別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論文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一、博碩士論文從2001-2008年有兩位數的大幅成長;二、研究出處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55篇及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的10篇分居前2名;三、研究議題以教學領域的72篇占多數,其他研究的31篇次之;四、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法的40篇與問卷調查法39篇為主;五、對象類別則以智能障礙類的48篇、其他的18篇及肢體障礙類的16篇的研究為主。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加強博士論文研究數量與擴展研究議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