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高中甲級排球自由防守球員與其他角色球員體能之比較研究
    (2003) 林建成; Lin, Chien-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由防守球員與其他角色球員之身高、體重及體能差異狀況。以中華民國91學年度高中排球甲級聯賽男子組,決賽成績前八強隊伍之自由防守球員8名、舉球員7名、主攻球員16名、快攻球員14名、副攻球員8名,共計53人為研究對象。使用經由文獻分析探討擇取之排球運動專項體能測驗項目:速度(30公尺跑)、彈跳力(垂直跳、助跑雙腳起跳)、敏捷性(9公尺三次折返跑)、柔軟性(坐姿體前彎)、上肢動力(羽球擲遠)、心肺耐力(800公尺跑)等7項,施予測驗,所測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討論後,獲致結果如下: 一、身高、體重方面:身高方面,自由防守球員與舉球員未達顯著差異,但與其他角色球員均達顯著差異(p<.05);體重方面,自由防守球員與快攻球員體重達顯著差異(p<.05),但與其他角色球員均未達顯著差異。 二、自由防守球員與舉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在助跑雙腳起跳高度高於舉球員,達顯著差異(p<.05),其他測驗項目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自由防守球員與主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與主攻球員在所有體能測驗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四、自由防守球員與快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在9公尺三次折返跑、坐姿體前彎項目中,成績優於快攻球員達顯著差異(p<.05),其他測驗項目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自由防守球員與副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與副攻球員在所有體能測驗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 Item
    不同強度的分散式跑走運動對國中男生心肺適能之影響
    (2005) 林建成; Chien-cheng Lin
    摘 要 連續長時間(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體力上的一大考驗;從文獻中發現,將每天的運動時間分段累積亦同樣有促進心肺適能的效果。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八週不同強度的分散式跑走運動對國中男生心肺適能的影響。本研究以30名國中男生(平均年齡為14.2±0.4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46.88±5.15ml/kg/min)作為受試對象,以隨機分組方式分為中強度(60%VO2R)分散式運動組、低強度(40%VO2R)分散式跑步運動組及控制組。中強度及低強度分散式運動組除體育課外,進行每週3天,每個運動天分為早晚2次15分鐘跑走運動,控制組除體育課外,不從事任何運動。八週運動前後皆進行最大攝氧量測量,所得資料則以重複量數t 考驗比較運動訓練前、後各組內之各項變數;各組受試者基本資料之間都以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比較,並以杜凱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如下:中強度運動組可以達到安靜心跳率明顯下降(p<.05)、運動持續時間增加(p<.05)及最大攝氧量相對值增加(p<.05)。低強度運動組的安靜心跳率明顯下降(p<.05);但是對於運動持續時間及最大攝氧量相對值的提昇並沒有明顯的影響。三組的最大心跳率並沒有因為運動介入而明顯改變。三組最大換氣量前後測均有增加,且達顯著差異(p<.05)。由以上得到結論:以中強度分散式運動方式能有效改善青少年之心肺適能;而低強度分散式運動方式僅能達到維持心肺適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