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游泳抓台式與起跑式出發之水面上與水面下運動學分析
    (2006) 李垂裕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游泳抓台式出發與起跑式出發在水面上與水面下運動學之差異。受試者為國內優秀男子游泳選手12名,平均年齡22 ± 1.5歲,抓台式出發組身高為174 ± 3.5公分,體重為75.5 ± 4.2公斤,50公尺捷泳最佳成績為25.1 ± 0.5秒;起跑式出發組身高為177 ± 4.9公分,體重為73 ± 3公斤,50公尺捷泳最佳成績24.6 ± 0.4秒。研究中使用三部數位攝影機(60Hz)拍攝受試者水面上與水面下的動作,以Kwon3D動作分析軟體來進行資料數位化分析。研究結果中抓台式出發的出發時間為1.2秒,起跑式出發為1.1 ± 0.1秒;抓台式出發的水中滑行平均速度為2.16 ± 0.14 m/s,起跑式出發為2.23 ± 0.18 m/s;抓台式出發的海豚式振腰時間為入水後0.79 ± 0.2秒,起跑式出發為0.73 ± 0.2秒;抓台式出發與起跑式出發到12公尺所花時間為5.53 ± 0.19秒與5.45 ± 0.17秒。本研究結論為抓台式出發與起跑式出發在預備時重心位置、反應時間、動作時間及出發時間到達顯著差異,而在空中動作、進入水中動作及起身游到12m中,此兩種出發方式之間沒有差異性存在。建議游泳運動員進入水中瞬間時可透過入水前後角度的改變,與在身體重心到達最低位置前開始使用海豚式振腰踢腳動作,並根據水中動作分析後來建議選手是否適合在水中有較長的潛水時間與潛水距離。
  • Item
    游泳抓臺式出發之運動學分析
    (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暨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2006-07-01) 李垂裕; 黃長福
    本研究目的主要針對優秀游泳選手在游泳抓台式出發動作中其水面上與水面下的運動學參數進行分析。受試者為一名國內優秀游泳女子選手,使用三台數位攝影機進行水面上與水中拍攝,並以Kwon3D分析軟體進行運動學參數分析。水面上之結果中受試者的反應時間為0.2秒,離台時間為0.87秒,離台角度為-5.42 度,離台速度為4.39公尺/秒,飛行時間為0.32秒,飛行距離為3.18公尺,入水角度為38.7度。在水面下受試者的入水後角度為24.7度,入水面積為0.73公尺,水位中滑行距離為5 .45公尺,水中滑行時間為2.87秒,振腰時機為入水後0.71秒與速度為1.92公尺/秒時,到15公尺時間為8.15秒,到15公尺速度為2.3 7公尺/秒。本研究之結論為1.受試者在離台後的飛行距離較短,透過反覆的出發跳水訓練應可增加飛行距離。2.入水角度過大將導致潛水深度過深且影響滑行時間。建議受試者在水中的海豚式振腰踢腳動作之連續性熟練度需要再加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