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2009) 李亦芳; Yi-Fang 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師其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國中體育教師整體的壓力程度,並輔以深度訪談以瞭解其工作壓力的細微歷程,同時考量社會性別對於工作壓力程度與歷程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性別歧視會同時加深與削弱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但加深的程度大於削弱的程度 量化研究顯示,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男性體育教師比女性有較高的性別歧視態度,惟其在整體工作壓力程度差異不大。質性研究發現歧視態度帶來的代價與利益會加深與削弱工作壓力感受。 二、男女體育教師有習而不察的「親善型性別歧視」與不敢表態的「敵意型性別歧視」 量化研究顯示男女體育教師皆對彼此抱持較高的「敵意型」性別歧視態度,質性訪談時則呈現較多「親善型」較少「敵意型」歧視態度的不同結果。 三、男女受訪者皆未質疑傳統社會性別關係 量化研究顯示性別歧視態度普遍存在於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中,且男性普遍有較高的性別歧視態度。而質性研究卻發現,女性受訪者會覺察到性別不平等現象,但男女受訪者皆將其視為合理的兩性互補關係。 四、社會性別態度影響體育教師知覺工作壓力的歷程 量化研究顯示社會性別態度與壓力有顯著相關。質性研究發現,不同社會性別態度會有不同的壓力歷程,影響的層面包括對於壓力的認知方式、述說方式與因應方式三個層面。
  • Item
    國中體育教師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2013-09-01) 李亦芳; 程瑞福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體育教師的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感受情況,進一步探討其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感受之間的關連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叢集比例抽樣方式,以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使用曖昧性性別歧視態度量表(ASI)、對男性曖昧態度量表(AMI)與自編體育教師工作壓力量表收集資料,正式施測中的有效問卷為204份(男性133位,女性71位)。研究結果:1.國中體育教師在四種性別歧視態度中以「對女性親善型」歧視態度為最高;2.男女皆對彼此抱持著較高「敵意型」性別歧視態度,且男性比女性體育教師有較高的「對男性親善型」歧視態度;3.不同生理性別、職務、婚姻狀況的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中呈現顯著差異;4.不同生理性別、職務的體育教師在部份工作壓力感受上有顯著差異;5.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感受存在顯著正相關。研究結論:在國中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中,女性面臨到較多的歧視態度,雖然所感受到整體工作壓力程度並沒有比男性高,但在個別背景變項中男女反應出有差異的工作壓力感受,且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感受有相關性存在。
  • Item
    運動領域中性別框架之再製與鬆動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2009-06-01) 李亦芳; 程瑞福
    長久以來,運動領域中所強調的競爭、陽剛特質與男子氣概相互建構增強,且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及女性生理構造不適合運動的偏見影響,藉由天生論掩蓋社會文化建構的意涵、承襲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再次強化陽剛與男性的聯結,並排斥陰柔特質。因此,本文旨在了解運動領域是如何再製性別結構且再製內容爲何,並看見再製中有鬆動性別框架的可能,採用社會學中的「結構-能動」做爲論述「再製-鬆動」的依據。運動領域透過運動類型性別分化、運動媒體、學校教育、體育相關組織再製性別框架,其內容包括強化「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特質、再製性別不平等、美貌論述與異性戀霸權……等。隨著性別意識的抬頭,運動領域在制度面上雖已產生鬆動,但在制度底下卻以一種更迂迴精密的手法進行再製性別結構,且利益地獲得支持著再製性別結構的行動。然而我們卻能在女性參與運動時看見能動性的展現,在運動中掌控自我身體,從禁錮的身體到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是一種鬆動性別框架的可能。因此,我們需透過「自我反思-性別意識覺醒-行動」的歷程,從內在自我觀念開始,反思聯結個體與性別結構之間的那層關係,才能產生動搖根深蒂固的性別結構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