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不同體型國小高年級男學童身體活動之比較研究
    (2009) 朱雅菁; Ya-Ching Chu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不同體型之國小高年級男童身體活動量的差異,並探討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與身體活動記錄表所得結果之相關性。本研究以85位國小高年級男童(年齡11.84±0.57歲,體重45.5±11.6公斤)為研究對象,並以身體質量指數分為非過重組(n=52)及過重組(n=33),本研究採用24小時身體活動記錄表記錄所有受試者之兩日身體活動量(其中一日包含一節體育課),再分別於兩組中各徵求31位男童,於填寫紀錄表同時配帶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紀錄身體活動量。其中身體活動紀錄表以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兩組整日和在校期間之身體活動量及不同運動強度(久坐、輕度、中度及重度運動)之差異,另以RT3紀錄所得比較兩組於校八小時期間、下課時間及體育課之身體活動量及不同運動強度之差異,之後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考驗兩種不同身體活動量測量方法於在校期間身體活動量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非過重組以身體活動紀錄表所量測之整日(41.0±4.7 vs. 38.4±2.8Kcal)、在校期間(17.5±2.1 vs. 15.5±1.4 Kcal)身體活動量皆顯著高於過重男童 (p< .05),且非過重組於整日(39.7±38.1 vs. 12.6±19.17min)和在校期間(26.7±16.2 vs. 10.6±12.2min)之重度運動時間均顯著多於過重組(p< .05),久坐時間均顯著少於過重組(整日: 1204.7±68.1 vs. 1233.2±54.3min;在校期間: 361.3±38.1 vs. 389.2±29min)(p< .05)。另外,RT3紀錄顯示非過重男童於在校期間(21.9±3.1 vs. 15.7±2.1 Kcal)、下課時間(6.6±1.7 vs. 4.2±1 Kcal)及體育課(3.9±1.2 vs. 2.4±0.7 Kcal)身體活動量皆顯著高於過重男童(p< .05);而非過重組之中、重度運動於在校期間(中度: 17.3±8.5 vs. 8.2±4.5min;重度: 14.1±10.7 vs. 6.2±7.1min)、下課時間(中度: 9.3±5.9 vs. 4.0±3.3min;重度: 8.0±7.2 vs. 3.4±4.9min)及體育課(中度: 8.4±6.4 vs. 2.9±3.1min;重度: 6.7±6.4vs. 2.0±3.0min)皆顯著高於過重組(p< .05),久坐時間於在校期間(365.2±28 vs. 399.8±20.8min)、下課時間(30.9±18.4 vs. 48.3±13.5min)及體育課(8.4±11.0vs. 15.2±10.9min)則顯著低於過重組 (p< .05) 。最後,RT3及身體活動量測量器測量學童在校期間身體活動量之結果呈高度正相關(r=0.704,p<.01)。結論:國小體型過重男學童整日、在校期間、下課時間及體育課之身體活動量皆低於非過重男童,過重男童亦較少從事中、重度身體活動。
  • Item
    國小教師疲勞程度與運動行為和心肺適能之比較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3-12-01) 陳秀蘭; 方進隆; 莊弘毅; 朱雅菁
    目的:比較不同疲勞程度教師的運動行為及心肺適能之差異;並探討疲勞程度、運動行為及心肺適能之相關性。方法:隨機抽取臺北市40所小學,依據學校規模發放10~30份,實施「個人疲勞強度問卷中文版」(CIS)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剔除無效卷,得到有效樣本733份,再根據其CIS之結果,採立意取樣方式徵求女性教師,疲勞組(CIS>76)36位與非疲勞組(CIS≦76)58位,共94位女性教師填寫「運動行為」問卷,並實施六分鐘走路測驗以評估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和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分析和比較。結果:一、不同疲勞組別女教師之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p<.05),非疲勞組教師之運動行為(M=12.31)顯著高於疲勞組(M=9.75)。二、不同疲勞組別女教師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p<.05),非疲勞組教師心肺適能(M=710.10公尺)顯著高於疲勞組(M=678.20公尺)。三、疲勞程度與運動行為、心肺適能呈顯著負相關(p<.05);運動行為與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p<.05)。結論:運動行為較高或心肺適能較佳之國小女教師較不易疲勞;運動行為和心肺適能與疲勞程度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