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老年人背向行走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5) 侯捷仁; Chieh-Jen Hou
    過去研究證實背向行走對於下肢肌肉的訓練及復健有顯著的功效,但卻未對老年人在背向行走下肢肌肉的作用方式進行研究 (Cipriani, 1995;Grasso, 1998;Van Deursen, 1998),本研究以9位老年人為實驗組(平均年齡72.78±3.36歲),9位年輕人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1.1±1.6歲)進行前進行走與背向行走之生物力學分析,受試者在兩種步行方式各進行3次測試,擷取每次測試當中一個完整的步態週期(Gait cycle),將此一步態週期資料經由KWON3D 3.01影像分析軟體及Dazy Lab 6.0肌電圖分析軟體進行處理,而得到步態參數及肌電圖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10.0軟體進行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比較老年人與年輕人在背向行走與前進行走之間的步態參數差異以及下肢肌電訊號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老年人背向行走之步行速度與跨步長皆較年輕人背向行走小。 2.背向行走的步行速度、跨步長、步頻與前進行走相較皆較小,且步態週期時間也小於前進行走。 3.老年人背向行走的雙支撐期占步態週期百分比大於前進行走,表示老年人背向行走可增加下肢肌肉的穩定性。 4.脛骨前肌在老年人背向行走支撐期的作用順序較優先,顯示背向行走與前進行走徵召肌肉作用順序不同,對脛骨前肌的肌力有所幫助 5.股直肌在背向行走支撐期,其平均肌電振幅較前進行走增加,顯示股直肌在背向行走得到更多的激發及訓練,股直肌主要作用在穩定膝關節,背向行走能訓練股直肌力量,提供膝關節更佳的穩定性,建議老年人及受傷欲進行復健者可進行背向行走訓練,以增強股直肌的肌肉力量。 關鍵詞:背向行走、運動生物力學、肌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