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難以割捨的籃乙夢:乙組籃球員之自我民族誌(2021) 陳俋蓁; Chen, Yi-Chen身為一個乙組籃球選手經歷兩次的膝蓋手術,本應退出校隊卻選擇留在球隊。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探討下列問題:一、尋找我在經歷受傷的挫折後,如何面對生理、心理的傷痛,找出選擇繼續留在校隊中的原因;二、討論校隊的組織運作、內部成員互動如何影響「我」;三、反思「籃球」對於「乙組球員」(對於我) 的個人與社會意義。經過我的生命歷程回溯後可以發現一、參與校隊的過程中,「我」透過與團隊內的成員互動、交流產生自我與社會認同,進而形塑、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成為我受傷之後能堅持並續留球隊的主因;二、藉由團體動力的探討,得出校隊的生活除了養成我平時待人處事的習慣,不同階段的歷程與角色轉換,以及球隊學姊所留下的經驗分享更影響著我看待團隊的態度;三、經由認真休閒的特質進行分析、討論,得知我長期投入乙組校隊和受傷的經歷,使得「歸零」的價值觀與「傳承」的信念成為籃球對於我的主要個人意義與社會意義。Item 不同著地型態下赤足與穿鞋跑走之生物力學分析(2011) 林冠綸目的:探討後足與前足二種不同著地型態之跑步與走路,對人體下肢生物力學特性之影響,並比較二種著地型態之間有無穿鞋的差異。方法:招募12位男性受試者,其著地動作型態皆為習慣足跟先著地,採平衡次序法進行不同著地型態動作穿鞋或赤足的跑步與走路動作,透過動作分析系統、表面肌電儀與裝有負重元之跑步機進行資料收集。統計使用二因子重複量數進行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 =.05。結果:在不同著地型態的跑與走,前足著地產生較小的負荷率,而且產生較大的膝關節著地角度與著地至重心距離。預先收縮期與著地期的肌肉活化表現方面,前足著地跑步的腓腸肌活化程度大於後足著地,然而脛前肌則為後足著地大於前足著地。在赤足的情況下,跑步的步頻、膝關節著地角度與踝關節的活動度均增加。但是,赤腳後足著地產生的負荷率較大,造成下肢勁度增加。結論:前足著地方式可降低著地時的負荷率,主要是改變著地型態後增加膝與踝關節的活動,然而下肢肌肉使用情形又與後足著地型態相反,因此可訓練到不同肌群。由於赤足的後足著地方式會產生更大的負荷率,因此赤足的運動方式必須適當調整著地型態。Item 優秀運動選手重大術後復健心理與參賽歷程之探究(2015) 謝佩君; Hsieh, Pei-chun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究優秀運動選手在經歷重大術後復健心理歷程,以及影響重回運動場之轉換的重要因素。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5位女子團體球類項目為受訪對象,其收案條件為代表國家參加亞洲級以上之國際競賽,並且在受到重大運動傷害後經復建於2年內重回運動場者。訪談所得結果,輔以文獻回顧,經敘說分析法概念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優秀選手受傷的情境與因素、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和影響重回運動場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內優秀運動選手大部分皆在比賽情境中受傷,而疲勞、過度訓練、氣候是為引起運動傷害的主因;二、運動選手在受傷後的心理情緒反應皆符合階段模式與認知模式之反應,即歷經從負面沮喪等情緒到正面積極的轉換,並藉由自我對話設定目標重新找回自身價值;三、從優秀運動選手之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可發現家人、朋友、隊友、教練及運動傷害防護員支持,再加上選手自我對話,能增強運動員心理建設,給予選手正面能量,減少負面想法再度回到競技場上,運動員保持對於專項運動的熱情,選手設定目標再加上社會支持的幫助,為選手再度參賽的關鍵。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各種項目優秀運動員重大術後復健之歷程探究,包含個人項目及團體項目,一方面可針對優秀運動員在訓練及競賽過程當中,將容易導致傷害的各種因素做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亦可比較單項運動及團體運動在復健的過程當中有無差異,更可針對性別再做另一層面的比較。Item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2013) 陳俊源; Chen, Chun Yuan本研究旨在探究三位曾為運動選手的體育老師和運動教練,從成為選手一路接受運動訓練再到為人師表的過程,分成四階段在運動訓練或是體育教學中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覺察與生活歷程的改變。透過敘說的方式,返回各階段關注關鍵的身體經驗與體會,並在其中尋找與釐清影響身心經驗的因素。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敘說描述、分析後整理。結果如下:(一)運動傷害不只影響選手專項成績表現,也間接牽動生涯規劃和自我認同;(二)選手接受身體教育的程度,會直接影響運動訓練與日常動作的使用情形;(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運動傷害的減緩與專項運動的表現,同時也有助於維持身心在日常生活正向的狀態。建議:落實運動選手多元的身體教育,充實相關運動傷害的知識與處理;持續練習身心技法與覺察自我,以維持身心之健康平衡狀態;提升並培養運動選手主體性思考與自我覺醒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