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之研究
    (2014) 林智偉; Lin, Chin-Wei
    本研究旨在透過社會進化論、溝通行動理論與運動的社會結構等作為立論依據,加以探討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發展過程、闡釋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社會結構關係、反思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實踐路線。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藉以建立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之基礎現象及社會結構,並探究如何透過地方運動組織及運動中心的組織運作對運動公共領域的形塑與促進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發展的可能性。研究結論有三:一、臺灣運動場域的歷史承載---現代運動的殖民現象,從現代運動的全球化移動到日治時期與戰後國民政府時期,臺灣運動場域背負著沉重的殖民包袱;二、政治經濟社會力促使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結構轉型,透過軍事、政治、經濟的社會結構影響,臺灣運動場域結構從公權力領域轉向政治公共領域乃至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三、著眼運動組織的興革---深化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革新運動組織,提升地方運動組織的「公共性」狀態與「自主性」性格,並結合運動中心營運與社區公民互動的關連,促使運動文化的典範移轉與運動公共領域的結構擴張。
  • Item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2016) 李翔群; Lee, Shane Chung
    本研究的主旨是探究運動中心的公共性,從公共政策的角度探究運動中心,從政策研擬、實施、到執行的公共性為何?本文利用文獻分析及訪談法,針對運動中心政策制定、推行及營運的廠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且從文化研究中文化治理的視角探討運動中心的公共性之生成其背後的權力為何?本研究發現運動中心政策制定的本意的確有其推廣運動之公益性,而運動中心的開展起因與馬英九總統本身的身體價值觀有高度的相關,輔以民主化選舉及社會福利的變遷,運動中心與馬英九的政治評價有高度的接合,然而運動中心也在地方政治民主化的影響下,在臺北市擴展到全國時,因各地方派系、藍綠意識及委託代理人目標不同等因素,造成各期程運動中心生成的公共性有所差異,本研究建議運動中心的未來必須發展成為運動推廣中心的型態,加入「廟埕」文化中情感的元素,並利用志工的介入藉以凝聚居民的情感,建構運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