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探討縱向彎曲勁度對不同運動型態的生物力學影響
    (2023) 楊琇甯; Yang, Xiu-Ning
    前言:近年來運動鞋的開發與研究有跳躍式的成長,如何在運動鞋中加入創新的 設計,又能提升運動表現與感受,成為各大鞋廠追逐的目標,其中一種備受矚目的設 計特徵,是在鞋內中底加入碳纖維板來提升縱向彎曲勁度,而這種設計對運動表現和 傷害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過去研究發現勁度的高低會影響個體的表現效益,且 尚不清楚造成鞋子性能改變的具體原因和潛在機制。目的:探討不同勁度的全長式碳 纖維板,在不同運動型態(走路、跑步、跳躍)與速度下的生物力學影響。方法:招 募 15 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試者,隨機穿著四種條件的運動鞋(無板、0.6mm、0.8mm、 1.0mm),並進行不同運動型態與速度的動作,再擷取受試者行進過程中的地面反作 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s, GRF)和足底壓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COP)數值進行分析, 最後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各條件之間的差異。結果:在 鞋底放置不同勁度的碳纖維板,會影響步行模式下的 COP 移動速度峰值,且隨著勁度 越高,順暢性越好,但隨著勁度的增加,水平力量峰值及推進衝量則越小,在跑步及 跳躍模式下,則沒有顯著的影響,勁度的高低也不會影響受試者的喜好選擇。結論: 不同的縱向彎曲勁度,可能會對一般人步行的運動學及動力學造成影響,且隨著勁度 增加推進階段的順暢性越好,但過高的勁度可能會導致水平力量峰值及推進衝量的降 低。因此建議根據運行模式與運動強度挑選合適的勁度,而在跑步及跳躍模式下,可 能皆無法藉由市面上的常見勁度獲得明顯效益。
  • Item
    不同踩踏模式之疲勞介入對下肢動作的影響
    (2014) 張佑全; CHANG, yu-chuan
    目的:疲勞現象對於不同踩踏模式,在足底壓力、肌電活化程度和下肢運動學參數的影響。材料與方法:15位健康男性 (年齡25.0±3.3歲、身高175.1±5.6公分、體重75.3±9.1公斤)。壓力鞋墊偵測負重運動與非負重運動疲勞前、後足底壓力和足底接觸面積。雙極肌電貼片黏貼於右側臀大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和外側腓腸肌,擷取疲勞前、後踩踏時的肌電訊號,配戴心率帶和心率錶監測目標心跳率,並以伯格氏自覺用力指數量表評分疲勞前、後用力程度。以相依樣本t檢定呈現疲勞前、後心跳值和自覺用力指數,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測疲勞前、後足底壓力、足底接觸面積、肌電訊號和下肢關節活動度,顯著水準值為α=.05,分析資料皆為右腳。結果:疲勞後,負重運動的前足壓力顯著上升,後足外側顯著下降,非負重運動後足外側顯著下降,負重運動足壓顯著大於非負重運動,前足接觸面積顯著小於非負重運動,中內側和後足顯著大於非負重運動。臀大肌活化程度顯著上升,脛前肌在非負重運動顯著下降,負重運動臀大肌活化較顯著。非負重運動髖關節和踝關節活動度分別上升和下降,兩者膝關節最小夾角疲勞後皆顯著下降。踝關節最大和最小夾角發生時間點在疲勞後延遲發。負重運動髖、膝、踝關節最大和最小夾角皆大於非負重運動,僅有踝關節活動度和最大夾角在疲勞後兩者之間沒有差異。結論:足壓分布往前足集中,負重運動對於臀大肌活化程度較顯著,脛前肌在非負重運動扮演傳遞踩踏力量重要的角色,膝關節活動度因為髖關節和踝關節活動度代償維持穩定,膝關節最小夾角和踝關節最大、最小夾角發生時間點在兩者皆受到疲勞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