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回家路上─我的慢跑環島經驗敘說
    (2012) 林美如; Lin, Mei-Ru
    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研究取向,並以小說體裁的書寫方式,呈現研究者的慢跑環島的經驗故事,其目的是為了探究慢跑環島對於個人多層次的意義和影響。故事內容係以發想、抉擇、計畫、體驗到歸來的歷程為軸線,闡述研究者在2012年1月16日至2月3日,歷時19天,共915公里的順時針慢跑環島經驗。本研究將題目訂為「回家路上」,是因文本內容蘊含了「家」的隱喻,而這個家代表了實體的家、家人、家人之情衍生的意指和直指、回歸到心中的真我。本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經驗故事及後記,主要是描繪慢跑環島經驗的具體面貌,並不帶有理論闡釋。其中,經驗故事又分為起身、追尋及回歸共三部。每部之區隔不僅是依時序或地理位置作為斷點,也同時考量個人心境於整體歷程中的重大轉折。本文擺脫傳統的論文寫作格式,並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希望藉此捕捉和具體陳述事件、關係和目的之間的細節,清楚呈現經驗的脈絡性及連續性,使慢跑環島經驗的面貌更為完整。另一方面,則是考量讀者的需求,期盼能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和自由的寫作風格之下,引起讀者的興趣,邀請讀者進入故事,隨著「文本我」身體、時間及空間的移轉,不斷變換閱讀位置,從中翻找及探尋慢跑環島的意義,並進而引發一些思考、衝擊或共鳴,甚至觸動自我實踐的力量,開展屬於自己的旅程和故事。
  • Item
    相同距離與速度的快走與跑步在單次長時間與多次短時間運動之能量消耗
    (2010) 李偉義; Wei-Yi Lee
    目的:探討在相同距離與速度的條件下,快走與跑步兩種不同運動型態、單次長時間運動 (single bout long duration exercise, SL) 與多次短時間運動 (multiple bouts short duration exercise, MS) 兩種不同運動流程之能量消耗差異。方法:招募12名健康參與者(男、女各6名)參與實驗,平均年齡23.3±2.5歲、身高169.0±7.0公分、體重62.6±13.6公斤。採重複量數設計,以對抗平衡次序方式安排參與者接受四種不同運動模式測驗:3次×1公里快走 (MSW)、1次×3公里快走 (SLW)、3次×1公里跑步 (MSR)、1次×3公里跑步 (SLR)。資料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α=.05。結果:(1)運動期的能量消耗MS (186.3±38.9 kcal)顯著小於SL (209.5±45.9 kcal),但恢復期的能量消耗MS (26.4±10.1 kcal)顯著高於SL (11.8±4.7 kcal),使二者的總能量消耗無顯著差異。(2)利用脂肪作為能源的消耗SL (92.6±35.2 kcal)與MS (88.0±26.8 kcal)無顯著差異。(3)總能量消耗、運動期的能量消耗與利用脂肪作為能源的消耗跑步皆顯著高於快走,但恢復期的能量消耗跑步與快走無顯著差異。(4) 在運動自覺量值方面,結果顯示快走(RPE=14.8±3.0)顯著大於跑步(RPE=12.8±2.5)、SL (RPE=15.8±2.5)顯著大於MS (RPE=11.8±1.7),而短時間快走運動的RPE僅為12.5±1.7。結論:快走運動在總能量消耗上沒有高於相同速度的跑步運動,但由於快走運動簡便易行及安全的特質,且短時間的快走運動仍屬於感覺輕鬆的運動,故建議沒有時間運動的忙碌現代人,如想藉由運動來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也可利用一日之中多次小片段的時間來從事快走運動,並藉此培養規律運動健身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