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縱向彎曲勁度對不同運動型態的生物力學影響(2023) 楊琇甯; Yang, Xiu-Ning前言:近年來運動鞋的開發與研究有跳躍式的成長,如何在運動鞋中加入創新的 設計,又能提升運動表現與感受,成為各大鞋廠追逐的目標,其中一種備受矚目的設 計特徵,是在鞋內中底加入碳纖維板來提升縱向彎曲勁度,而這種設計對運動表現和 傷害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過去研究發現勁度的高低會影響個體的表現效益,且 尚不清楚造成鞋子性能改變的具體原因和潛在機制。目的:探討不同勁度的全長式碳 纖維板,在不同運動型態(走路、跑步、跳躍)與速度下的生物力學影響。方法:招 募 15 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試者,隨機穿著四種條件的運動鞋(無板、0.6mm、0.8mm、 1.0mm),並進行不同運動型態與速度的動作,再擷取受試者行進過程中的地面反作 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s, GRF)和足底壓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COP)數值進行分析, 最後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各條件之間的差異。結果:在 鞋底放置不同勁度的碳纖維板,會影響步行模式下的 COP 移動速度峰值,且隨著勁度 越高,順暢性越好,但隨著勁度的增加,水平力量峰值及推進衝量則越小,在跑步及 跳躍模式下,則沒有顯著的影響,勁度的高低也不會影響受試者的喜好選擇。結論: 不同的縱向彎曲勁度,可能會對一般人步行的運動學及動力學造成影響,且隨著勁度 增加推進階段的順暢性越好,但過高的勁度可能會導致水平力量峰值及推進衝量的降 低。因此建議根據運行模式與運動強度挑選合適的勁度,而在跑步及跳躍模式下,可 能皆無法藉由市面上的常見勁度獲得明顯效益。Item 以負重模擬老年女性下肢動作研究(2011) 鐘維軒; Chung, Wei-Hsuan近年已有研究嘗試以年輕人負重來模擬老年人步態,但至今模擬結果仍未與真實老年人步態比較,且方法設計上亦有許多爭議。目的:檢測分析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下肢肌力,並建立年輕人模擬中、老年人動作時所需的負重比率,同時發展出利用年輕人負重的方法,來模擬老年人肌肉功能退化的狀況,以瞭解老年人行動能力上的缺失情形。方法:招募健康女性受試者共36名,年輕人(21.42 ± 1.62歲)、中年人(52.42 ± 2.39歲)和老年人(71.08 ± 3.37歲)各12名,分別以(一)下肢肌力檢測;(二)一般動作分析;(三)模擬動作分析,來進行實驗。結果:中年人、老年人相對於年輕人之下肢肌力檢測數值,得知中年人肌力退化率為22.8%;老年人則為32.31%。而在一般步行、上下登階和坐站行走的各個動作參數中,模擬族群在實驗中的整體趨勢和真實族群所呈現的動作老化現象是一致的。結論:以年輕人負重方式僅可模擬出老年人的一般步行動作,而上下登階和坐站行走則難以模擬。此外,由步態分析參數結果發現,人類老化的關鍵期在中年過後,且骨盆和大腿周遭肌群很可能是下肢老化最為明顯的部位。Item 視障學生與正常學生下坡行走步態之研究(2003) 吳世峰; Shih-feng Wu本研究以視障學生及正常學生下坡行走時的步態參數相比較,探討適合視障學生下坡行走的坡道坡度為主要研究目的。利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實驗參與者往下行走於不同坡度步道時之人體側面影像,以APAS動作分析系統,將實驗參與者下坡行走時之步態影像轉換成數位化參數資料,再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相互間之差異。研究對象分成兩組:一、實驗組:台中啟明盲校視障學生(重度全盲生)16名,平均年齡18.60±1.92歲,平均身高162.25±11.28公分,平均體重67.36±15.59公斤,平均腿長84.50±6.54公分。二、對照組:國立清水高中正常學生16名,平均年齡16.98±0.84歲,平均身高166.75±3.94公分,平均體重56.88±7.25公斤,平均腿長89.19±7.94公分。坡度設計依「建築技術法規」中無障礙設施之坡度設置規定,選擇坡度高長比例1/12、1/10、1/8、1/6、1/5之坡度及平地坡度0等六種坡度,作為本實驗設計坡道坡度。 研究結果發現: 一、視障學生與正常學生在本實驗設計的坡道往下行走時之步態有明 顯差異,其中步態參數差異較大的項目包括跨步步長、步行速 度、及步長與腿長比例三項,而其主要因素又在於視障學生跨步 步長明顯小於正常學生。 二、本實驗設計之坡道坡度,對正常學生下坡行走的步態影響不大, 但對視障學生則有明顯影響,當坡度提昇至高長比例為1/10時, 有多項步態參數達顯著差異(p<.05),且隨坡度的提昇,差異有 更明顯。 因此,在考量學生下坡行走時步態之穩定性及安全性,專門供視障學生使用之坡道,建議其坡度設計應小於1/10為宜。Item 老年人跨越不同高度障礙物之生物力學分析(2005) 邱顯光; Hsien-Kuang Chiu在步態中跨越障礙物以及較差的身體平衡感,是最常引起老人跌倒的兩個因素。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老人步行時跨越不同高度障礙物動作,對步態重心平衡及下肢神經肌肉調控的影響。實驗受試者為各10位健康年輕人(平均年齡20.9±1.73)與健康老年人(平均年齡73.5±4.06)。實驗要求受試者自我配速行走約六公尺後,跨越不同高度之障礙物;本實驗的障礙高度分為四個層級,即無高度、低高度(5公分)、中高度(20公分)與高高度(35公分)。利用一塊測力板(1200Hz)、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60Hz)和Biovision肌電圖儀器(1200Hz)等,進行各項參數收集。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四種高度與兩組受試者之各項力學參數差異顯著性,統計水準定為α = .05。經分析後主要的研究結果為: 一、在跨越較高障礙物的單腳支撐期間,受試者增加重心垂直移動、減少向前重心線動量,並在身體重心與壓力中心平衡穩定的限度內,增加重心與壓力中心間距(p<.05),使身體通過障礙物。 二、在跨越較高障礙高度時,受試者在單腳支撐期因跨越動作改變致使下肢肌肉收縮順序有所改變;此外,老年人在擺動期對股直肌與腓腸肌有較高肌肉活化需求之傾向。 三、老年人跨越漸增障礙高度時,有其獨特的跨越策略:(1)縮短步幅長度並增加垂直位移,(2)減少向前重心線動量(p<.01),(3)增加跟隨腳跨越前足尖與障礙物距離(p<.001),以順利通過各種障礙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