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肘屈肌群和膝伸肌群間之同側重複訓練交叉轉移效應(2023) 謝忠展; Hsieh, Chung-Chan目的:(1)肘屈肌群進行第一回合離心運動(the first bout of maximal isokinetic eccentric contraction, MaxEC1),隨後改換成同側膝伸肌群進行第二回合最大離心運動(the second bout of MaxEC, MaxEC2)產生交叉轉移效應。(2)膝伸肌群進行MaxEC1,隨後改換成同側肘屈肌群進行MaxEC2產生交叉轉移效應。方法:招募32名健康成年女性(20-30歲)為研究對象,分配至下肢離心組(non-dominant upper limb / non-dominant lower limb group, NU/NL)、下肢控制組(control / non-dominant lower limb group, C/NL)、上肢離心組(non-dominant lower limb / non-dominant upper limb group, NL/NU)、上肢控制組(control / non-dominant upper limb group, C/NU)(8人/組)。NU/NL組以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和非慣用側膝伸肌群(60次)進行MaxEC1, MaxEC2。NL/NU組以非慣用側膝伸肌(60次)和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進行MaxEC1, MaxEC2。C/NU組以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進行MaxEC1,C/NL組以慣用側膝伸肌群(60次)進行MaxEC1。NU/NL組和NL/NU組在第一、第二回合均間隔14天。在MaxEC1前、MaxEC2後立即及其後第1~5天 (每次間隔24小時) 各進行一次依變項檢測:血液肌酸激酶活性(CK)、肌肉酸痛(DOMS)、肢體圍(CIR)、關節活動度(ROM)、關節釋放角度(JRA)、最大自主等長肌力(MVC)、向心肌力(ISOK)、聲輻射力脈衝彈性影像(ARFI)。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各依變項於組別 x 時間是否達顯著差異。結果:NU/NL組CK、DOMS、ROM、JRA、MVC、ISOK、ARFI恢復速度均比C/NL組快。NL/NU組所有依變項恢復速度均比C/NU組快。NU/NL組和C/NL組之間DOMS在離心運動後第2天達顯著差異(p<.05)。MVC在離心運動後0、1、2天達顯著差異(p<.05)。ISOK在離心運動後0、1、2天達顯著差異(p<.05)。JRA 45。、60。在離心運動後3天達顯著差異(p<.05)。CK在離心運動後1、2天達顯著差異(p<.05)。NL/NU組和C/NU組之間ROM在離心運動後第3、4、5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ARFI在離心運動後第0、1、2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MVC在離心運動後第0、1、4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ISOK在離心運動後0、1、2、3、4、5天達顯著差異(p<.05)。CK在離心運動後1、2天達顯著差異(p<.05)。結論:本研究發現介入第一回合肘屈肌群或膝伸肌群離心運動可能可以降低第二回合同側異源肌群離心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上述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教練、運動防護員與物理治療師,作為未來運動員於臨床復健治療時之參考與應用。Item 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2016) 周峻永; Jhou, Jyun-Yong背景:近年來,從事路跑運動的人口越來越多,然而,路跑運動後 (特別是經歷下坡跑的路段) 卻常常會伴隨著肌肉 酸痛、腫脹、關節活動範圍減少、肌力下降等現象,即所謂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方法,其中,關於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 (foam roller combined with self myofascial release, 滾筒 SMR) 的效益仍有待研究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在 30 分鐘的下坡跑後,進行滾筒 SMR 處理 (每一肌群滾動 45 秒與 30 秒之兩者處理) 對肌肉損傷後恢復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 24 名有運動習慣 之健康男性,依據受試者之最大攝氧量 (V ‧O2max) 表現配對分為三組:滾筒 SMR45 秒組、滾筒 SMR30 秒組與控制 組。所有受試者在跑步機上進行一次 30 分鐘,強度設定為 70%V ‧O2max 相對應速度,坡度為-15%的下坡跑。兩組滾 筒 SMR 組皆在下坡跑後立即、24、48 小時進行滾筒 SMR 處理,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滾筒 SMR 處理。此外,所有 受試者在下坡跑前 30 分鐘 (基準值)、下坡跑後 24-72 小時測量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活性、最大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肌肉酸痛 (muscle soreness, SOR)、關節活動範圍 (range of motion, ROM)、大腿肢體圍 (thigh circumference, CIR),藉以評估滾筒 SMR 處理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並以混合設計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三組別於恢復期 24-72 小時 MVIC、ROM 顯著的降低,而 SOR、 CIR 與 CK 則顯著上升。然而,運動後第 72 小時,滾筒 SMR45 秒組的 MVIC (84.2% ± 1%) 顯著高於滾筒 SMR30 秒 組 (81.2% ± 7.9%) 與控制組 (63.6% ± 20.0%);儘管 SOR 於運動後所有時間點上滾筒 SMR45 秒組 (4.2 ± 0.3 公分) 皆顯著低於滾筒 SMR30 秒組 (5.3 ± 3.1 公分),但兩組別與控制組 (4.4 ± 0.3 公分)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運動後第 72 小時 CK 的變化量,滾筒 SMR45 秒組 (0.6 ± 1.1 %) 與滾筒 SMR30 秒組 (0.4 ± 0.5 %) 顯著低於控制組 (2.1 ± 1.9 %)。ROM 與 CIR 在運動後所有時間點的恢復上三組別間則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下坡跑運動後滾筒 SMR (45 秒 與 30 秒組) 處理的介入可能會促進肌肉損傷的恢復,特別是在 MVIC 與 CK 的恢復上有效益,但在 ROM、SOR、 CIR 的恢復上沒有顯著效益。另外,在促進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上,滾筒 SMR30 秒組處理的效益可能低於滾筒 SMR45 秒組處理的效益。Item 強化股內側肌機能服飾穿著效能之評估與研究(2016) 張倍瑄; Chang, Pei-Hsuan目的:壓力機能服飾近年來被證實有效降低肌肉晃動與改變肌肉活化特性,因此利用紡織雙層加壓布料的概念,針對大腿股內側肌給予包覆,希望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穿著強化股內側肌機能褲在離心運動介入前後對於肌肉活化、肌肉震動與等長肌力力矩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健康男性,受試者依照平衡次序法穿著三款長褲,包含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無強化壓力機能褲、寬鬆長褲,進行兩項主要測驗:肌肉震動測試、等長肌力測試與功能性動作-坐到站測試。統計使用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與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了解三款不同長褲的差異,所有統計水準定為α = .05。結果: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在肌肉活化順序表現顯著優於寬鬆長褲與無強化壓力機能褲,但在肌活程度與等長肌力力矩皆無顯著差異;此外在肌肉震動中,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顯著小於寬鬆長褲。結論:利用紡織雙層布料加壓的效果,設計出輔助股內側肌的強化款壓力褲,有助於股內側肌較早活化且降低肌肉晃動,未來更可以依照不同肌肉特性,開發不同功能的壓力機能服飾。Item 穿著壓縮腿套對下坡跑運動後之肌肉損傷與踝臂脈波傳導速率的影響(2017) 林世仁; Lin, Shi-Ren目的:探討下坡跑運動時及下坡跑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對運動後誘發肌肉損傷及動脈硬化指標-踝臂脈波傳導速率 (baPWV) 的影響。方法:以24名無規律運動習慣之男性,並隨機分配至實驗一:運動中穿著壓縮腿套實驗,與實驗二: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24小時實驗,並以穿著壓縮腿套腳為試驗腳,另一腳為控制腳。所有受試者於前測後,依實驗處理進行70 %保留心跳率 (70 %HRR) 強度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 (-10度),並於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進行後測,檢測項目包含:肌酸激酶 (CK)、酸痛指數、主動關節活動度 (AROM)、肌肉腫脹圍 (MSC)、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VIC)、50%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酸痛指數 (50%MVIC-酸痛指數)、股直肌厚度及baPWV。結果:實驗一:1.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之CK值顯著高於前測 (p< .05),且試驗腳與控制腳的50%MVIC-酸痛指數無顯著差異 (p > .05);2.酸痛指數、AROM、MSC、MVIC、股直肌厚度及baPWV等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主要效果部分僅時間因子達顯著差異 (p < .05);實驗二:1.下坡跑運動後24小時之CK值顯著高於前測 (p < .05),且試驗腳與控制腳的50%MVIC-酸痛指數無顯著差異 (p > .05);2.酸痛指數、AROM、MSC、MVIC及股直肌厚度在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 (穿著量測,不含MSC、MVIC及股直肌厚度) 及運動後24.5小時 (未穿著量測) 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主要效果部分也僅時間因子達顯著差異 (p < .05);3.baPWV的交互作用達顯著,運動後24小時試驗腳穿著壓縮腿套進行量測時之baPWV顯著低於控制腳 (p < .05)。結論:運動中或運動後穿著壓縮腿套並無法減緩下坡跑運動所引起的肌肉損傷及隨後的延遲性肌肉酸痛症狀,但可減輕運動後所引起的短暫動脈硬化之現象。Item beta-丙胺酸增補對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之影響(2016) 王建睎; Wang, Jian-Xi背景:否能藉由營養增補劑來減緩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的程度,以期達到促進生理恢復及維持後續的運動訓練是近年來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其中,beta-丙胺酸的增補已被發現能減緩運動時自由基的提升,是否能進一步降低運動時肌肉組織的損傷,目前尚無研究針對beta-丙胺酸增補與運動誘發肌肉損傷的關係進行探討。目的:探討四週的beta-丙胺酸增補對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的影響。方法:16名男性大專體育科系學生,依最大攝氧量 (VO2max) 表現進行配對分組:beta-丙胺酸組 (beta-丙胺酸錠劑) 與安慰劑組 (纖維素錠劑),並以雙盲實驗設計進行增補,每日攝取三次 (共4.8克) 並持續增補四週後,進行30分鐘強度為70% VO2max的下坡跑運動 (-15%)。參與者在下坡跑運動後仍持續增補3天,並於運動前30分鐘、運動後第48和72小時進行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最大等長肌力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主動關節活動度 (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與肌肉痠痛 (muscle soreness, MS) 的檢測。另外,在運動前30分鐘及運動後第24小時檢測氧化傷害指標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的濃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兩組別之CK、MS於運動後第48小時皆顯著的增加,而MVIC與AROM則顯著降低。此外,beta-丙胺酸組之CK於運動後第72小時 (200 ± 79.03 U/L)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503.17 ± 289.33 U/L, p< .05);AROM於運動後第48與72小時 (111.88 ± 1.94 度、122.19 ± 3.67 度)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103.44 ± 7.28度、109.3 ± 5.65度)。然而,在所有時間點上,MVIC與MS的恢復情形,以及MDA的反應,兩組別間並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四週的beta-丙胺酸增補可能有減緩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的效益,特別是降低CK與維持AROM,但在MDA與MS和MVIC上則沒有顯著的效益。 關鍵詞:肌肽、離心運動、肌酸激酶、氧化傷害、增補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