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透過IMU裝置對少棒打者擊中球與揮棒落空之動作分析(2024) 阿里要.拉沃; Adiyaw·Laoc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慣性感測器 (IMU) 針對少棒選手的打擊動作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探討在擊中球與揮棒落空兩種打擊結果中的運動學差異,並釐清打擊過程中軀幹的旋轉角速度及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前述兩種打擊結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作為少棒選手打擊動作技術之參考。方法:以16位少棒選手受試者參與研究。八顆 IMU 分別黏貼於受試者髖部、胸骨、雙手手腕、雙手手背、前側手臂及後側大腿等處,每名受試者站立於少棒硬式球之投捕距離的打擊區內,皆須全力揮棒打擊發球機所投出之10顆球,採集打擊過程中受試者擊中球與揮空各3顆球之運動學參數,以SPSS23.0 (顯著水準設為α< .05) 統計軟體中的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Sample t test) 分析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軀幹角加速度峰值,藉以探討兩者之間的運動學之差異。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在16位受試者在擊中球與揮空時的動作時序有顯著性差異 (雙手背、雙手腕及前側手臂等皆p < .05)。軀幹及後大腿等平均旋轉角速度峰值之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少棒選手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擊中球和揮棒落空兩者結果之間有直接的相關性。而其打擊動作過程中軀幹旋轉角速度則與兩種打擊結果無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性。另外,雖少棒選手因本身協調性及打擊機制尚未成形穩定之故,但仍可透過IMU結合數位軟體系統或線上應用程式之分析與規畫,作為追蹤選手未來訓練時的參考依據。Item 武術發勁動作之電腦模擬最佳化分析(2014) 張耀庭; Yao-Ting Chang本研究採用電腦模擬最佳化分析法,對武術發勁動作進行分析,探討在經過最佳化計算後所產生的人體發勁動作的變化。研究以三維動作分析系統進行實驗,收集一位武術教練定步雙按發勁動作的運動學資料。再以AnyBody Modeling System建構簡易之二維人體肢段模型,匯入實驗所得運動學資料驅動模型後,給定腕關節水平加速度總和最大作為目標函數,同時限制肌力活化總和最大值小於100%的最大肌力為邊界條件,進行最佳化計算,探討該名研究對象在最佳化後之發勁動作所產生的關節動作改變。研究發現,經過最佳化計算後,腕關節的水平速度與加速度在峰值都增加,模型在動作前期呈現身體前移的動作,腕關節在短暫停頓之後,動作後期出現下肢蹬伸與上身放長的動作,使腕關節再前移,主動施力矩總和的最大值增加。同時,最佳化之後也提升了關節動作的協調程度。AnyBody軟體能經過最佳化計算產生數學上的最佳動作,然而此動作的可行性還需要受試者的實際驗證,此外,本研究僅從二維模型進行探討,若可以三維模型執行此一動作最佳化的預測,預期將有更佳之結果。Item 漢字草書連寫之個體與工作限制(2012) 施長志; Chang-Chih Shih協調受到動作者屬性及外在條件制約所影響,亦即個體、工作與環境限制,三者交互作用引致個體最適化協調之產出。本研究立基於動作協調觀點,欲藉由個體與工作限制之操弄,探究兩者對於書寫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招募36名未受書法相關專業訓練之成人參與者,依書寫者執筆手與書寫姿勢分為:右慣用手非迴腕書寫者、左慣用手迴腕書寫者以及左慣用手非迴腕書寫者三種書寫者類型,每組12名;相依變項為書寫工具筆尖性質(硬筆與軟筆)及執筆手(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於不同書寫情境下進行漢字草書連筆書寫任務,分析書寫樣本與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所記錄之資料,以3(組別)x 2(筆尖性質)x 2(執筆手)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後二因子為重複量數,針對每秒書寫面積、各關節交叉相關係數與關節角度變異進行統計考驗,檢證書寫表現與肢體內協調形式的變化與差異。結果顯示書寫者類型、筆尖性質與執筆手會交互影響書寫表現,不同書寫者類型與執筆手會有不同之動作協調形式,不同書寫工具會引致協調形式之改變。Item 工作與環境限制交互作用引致多頻拍擊形式轉移(2008) 黃嘉君; Huang Chia ChunBernstein (1967) 提出自由度問題後,漸有較多研究採用動態系統與生態心理學觀點探討動作行為議題。動態系統觀點著重於探討肢體協調之關係,並以吸引子及複雜系統的狀態轉移等概念來解釋人體動作,Newell (1986) 認為協調形式來自個體、環境、及工作限制交互作用;然而生態心理學則以Gibson (1966, 1986) 所提出的「直接知覺」觀點探究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以及知覺與行動之關係。本研究基於動態系統手段探討雙手多頻動作協調,並透過操弄環境訊息結構以探究知覺與動作協調之議題,另外藉由工作限制的操弄,了解其對個體知覺-行動的影響。本研究招募12名未受音樂或舞蹈訓練之健康成人為實驗參與者,於實驗中同步於多頻訊號表現拍擊動作。實驗操弄為聲音訊號之方位(左右0°、45°、及90°),工作限制為整體動作速度(恆常及加速)與多頻動作之頻率比(1:1反相位、2:1、及2:3)。以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擷取動作資料,由所擷取之資料中計算節奏誤差與變異係數,並計算正確鎖定、其他鎖定、與無鎖定次數,進一步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並討論實驗所得資料,並探討拍擊動作動態;由手掌、手腕、及手肘之運動學資料,探討關節動相對移動形式以及腕關節角度改變形式。結果發現肢體間協調受到工作與環境限制之交互影響,進而產生不同協調形式,以及不同動作動態;訊號方位、頻率比及整體動作速度等自變項皆不影響關節相對移動形式,且僅有動作速度加快會引起部分腕關節角度改變形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