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體育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困境與解決策略(2024) 王彥邦; Wang, Yen-Pang近年來世界各國倡議融合教育,讓特殊生回歸普通班級,而體育教學亦是如此,依據法規的沿革與政策擬定下,融合教育雛型逐漸成形,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目前許多研究皆圍繞在探討融合式教育與社會關係之連結,或是特殊生於課堂中同儕接納情形,研究對象皆為學生,較少針對教學者之研究。據此,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兩階段之研究,於第一階段訪談9位小學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現況與困境,經歸納後於第二階段訪談7位專家學者提出解決之策略。研究結論為一、目前缺乏融合式體育教師之培育系統且現職教師參與研習阻礙高;二、班級人數多致教學內容不易調整,且缺乏教學人力協助;三、校園特教相關議題與知識闕如,適應體育業務分工不明確;四、師培端「適應體育」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學校端設立校內教師專業社群,局端辦理研習可採混成式方式辦理;五、教學目標首重身體活動,教師可善用PSI教學方案規劃課程營造友善的班級氛圍;六、固定業務承辦專責組長,定期舉辦宣導活動強化師生知能。希冀透過困境提出及解決策略之對應,提供教師、師培單位、學校行政及公部門規劃課程、研習及訂定相關政策之參酌,共創友善教學環境。Item 桌球運動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影響(2013) 林詣傑; Lin, Yi-Chieh專注行為是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學習障礙學生中有部分的族群由於不專注的行為而影響到其學習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桌球運動對於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之影響,參與者為三位桃園縣某國小高年級資源班男童,年齡在10歲10個月至12歲0個月之間,皆為具有分心特質的學習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自變項為桌球運動課程,依變項為不專注行為在體育課程與學科課程的表現情形。教學活動每週三節、每節四十五分鐘、共三週,體育課程與學科課程介入各二十一與二十二節課,教學介入撤除後進入維持期。以研究者改編之不專注行為觀察表記錄不同研究階段之行為表現,藉由視覺分析與C統計,分析教學介入之成效,並以教師、家長訪談表以瞭解研究之社會效度。所得結果顯示:一、桌球運動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改善具有良好的立即效果。二、桌球運動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改善具有維持效果。三、研究參與者家長及導師對桌球運動改善不專注行為給予正向的肯定與支持。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運用桌球運動介入不專注行為教學及研究之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參考之用。Item 台灣地區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2004) 黃明霞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臺灣區啟智學校實施適應體育現況、需求、困難以及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意見。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共發出206份問卷,回收182份問卷,回收率為88.3%,回收之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率、獨立樣本t考驗來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有下列五點:(一)各校適應體育皆能為智能障礙學生以每週固定二節課安排體育課程,擔任教學者以導師為主,女性居多,其年齡大致在31-35歲,有 99.4%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其中有 88.5%的教師為非體育科系。(二)教師規劃體育課程方式以「擬定個別化體育教學方案」為主。課程依據以「依實際狀況自行調整訂定」較「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為多,教師以「擬定個別化教學計畫後,自行規劃體育教學活動」為教學型態。(三)體育教學活動內容以球類、田徑、韻律舞蹈為主。最常使用的教學場所以田徑場、活動中心、籃球場為主。(四)教師需要適應體育教學資訊、學術交流及多舉辦身心障礙運動會和活動。(五)實施的困難是學生體能狀況欠佳、缺乏適應體育專業知能和參考的教材。(六)教師認為如具備適應體育教學知能才願意擔任教學工作。(七)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實施的看法是幫助智能障礙學生體驗活動的樂趣和增加參與感,獲得社會經驗。建議部份是將體育課納入正式課程,多舉辦適應體育研習、研討會、觀摩會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本研究之發現可供日後推展適應體育活動和教學之參考。Item 體育與特教教師之教學行比較-以啟智適應體育教學為例(2002) 王志文; Wang Chih-wen本研究以體育與特教教師為對象,探討其在啟智班適應體育課程教學中之教學行為比較,藉以探討兩者之教學行為與思考過程,據此分析體育與特教教師之教學行為與有效教學時間之差異,具體之研究目的有三點:(1).比較體育與特教教師在啟智班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學行為之差異。(2).比較體育與特教教師在啟智班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學思考之差異。(3).比較體育與特教教師在啟智班進行體育教學時有效教學時間之差異。本研究之研究法採用質、量並重的方法,有關教師教學行為方面採用 CAFIAS師生口語互動系統觀察工具,有效教學時間方面,採用ALT-PE系統觀察法;質的研究方面採用訪談法。研究結果發現:(1).體育教師較重視修正性回饋。特教教師較重視正面性之口語回饋,常運用問答法。(2).體育教師運用於教學與講解之時間較多;特教教師運用於指示學生的時間較多。(3).口語與非口語教學行為時間分析方面,兩者無顯著差異。(4).體育與特教教師在教學行為與教學時間類目方面之教師思考與教學決定有差異。(5).體育與特教教師在教學時間之安排無顯著差異,在三大教學內容總時數之比例方面,亦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體育與特教教師在教學行為與教學思考方面有差異,因而使教學行為產生差異,教學時間安排方面兩者則無顯著差異。Item 體育邊緣人:臺灣國民中小學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之歷史軌跡(1945~1998)(2010) 黃政皓; HUANG,CHENG-HAO本論文探究從1945年到1998年間國民中小階段,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樣貌為何。研究發現:首先在「體育政策」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後,政府的政策對於肢障學生轉趨重視,1973年進行的「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為肢障學生的學校體育立下里程碑,爾後隨著1990年代特殊教育的興起,政府也委託學校機構共同協助推動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相關措施。其次「學校體育的內容」方面,在專門安置肢體障礙學生的特殊學校(班)中均為肢體障礙學生規劃體育課程;教材方面則隨著時代不同而內涵有所轉變;另外,教師會針對學生的狀況對教具及場地進行修正,師資雖然沒有專門的培育機構,但師範大學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舉辦多場相關研習,不失為一補救方法。接著「學校體育活動」方面,在一般學校裡,隨著時代的進步,肢障學生已逐漸走出戶外參與體育教學;仁愛實驗學校當中有豐富的體育課外活動,供肢體障礙學生參與,運動會也會考量學生狀況,運用巧思設計趣味化的賽程。最後是「教」與「學」的反饋,經過微弱聲音的匯聚,發現政策未完全傳達給教師,推動也容易受到機關首長的左右,但熱忱與信念可以彌補政策的疏漏,肢障學生在一般學校體育內還是存在著邊緣化的情況,體育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人生富含多重意義。總而來看,專門安置肢障學生的特殊學校(班),可為肢障學生提供較為多彩多姿的學校體育,而在一般學校當中,肢障學生其學校體育往往沒有落實,學生仍在學校體育當中扮演邊緣人的角色。Item 大學院校體育特殊教育班課程設計與實施(2014) 陳詠儒; YUNGJU CHEN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大學院校體育特殊教育班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包含課程設計考量因素、課程實施影響因素、課程要素內涵等面向;並探究課程實施的困境與未來發展。本研究採多重個案研究法,經立意取樣獲四名經驗豐富的大學院校體育特殊教育班開課教師參與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一) 大學院校體育特殊教育班課程設計與實施主要受環境與資源及相關人員等課程設計考量因素與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二) 實際運作的課程包含目標、內容、組織、方法與策略,以及評鑑等課程要素。其中目標與內容可分為運動項目取向與體適能取向,唯兩者皆以促進學生健康與培養其規律運動習慣為最終目標。組織、方法與策略,及評鑑方面,個案教師皆選擇適應且具調整空間的作法,期盼增加學生體育課學習成功經驗。(三) 教師皆認為現階段課程實施順遂,無特別困難處,但未來可逐步改善運動場館無障礙化、專業團隊建立教學檔案、師資培育與經驗傳承,以及與接軌社會資源等。建議我國大學院校設計與實施體育特殊教育班課程時,訂定學期間可達成的課程目標、組織完善的體育特殊教育班協同教學團隊,並建立跨專業專業團隊;未來相關議題可針對體育特殊教育班學生經驗課程、身心障礙大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程的權利,以及我國大學院校體育特殊教育班實施情形等議題進行探究。Item 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之研究(2007) 吳智東; Wu Jhy-Dung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及參與行為之差異情形。以我國殘障桌球選手125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後,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我國殘障桌球選手以男性居多、主要年齡層為41-50齡、學歷以大專(含)以上較多、月收入2-4萬最多、運動球齡以10年以上佔多數、肢體障礙類別以患有小兒麻痺症者最多、參加級別以輪椅組較多、運動成就以沒參加過代表隊者居多。 二、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行為:每週參與桌球運動的次數以「2次」為最多;每次參與的總時間以「61-120(含)分鐘」為主;運動參與時段多為「晚上」;大部份選手在「工作之餘」參與運動;影響選手參與桌球運動的重要人物為「朋友」;阻礙選手參與桌球運動的原因則是「時間不足或無法配合」。 三、在參與動機前五項,依序為:壓力避免需求、健康體適能需求、成就需求、社會需求、知識需求。 四、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工作收入及運動成就之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工作收入、障礙類別、參加級別及運動成就之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異。Item 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2007) 程淑麗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 2007年5月 研 究 生:程淑麗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本研究是以質性取向半結構之深度訪談方式,透過三位專家學者及八位資深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深入蒐集其對於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課程規劃、教學需求及所面臨困難之經驗與看法。獲知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輕度障礙學生採融合安置並由體育教師擔任教學,但部分學校體育仍有代、配課問題;其中,曾接受適應體育訓練及具專業背景之比例甚少,師資不足問題亦未獲得改善;而教師的教學熱忱與任教意願會受到年資、教學經驗及是否曾參與研習或訓練等因素影響。 二、適應體育課程規劃情形:體育教師以依據現行課程標準及原排定課程進度為主,且教學多以自身經驗再視情況修正;教學評量則依障礙學生努力程度、進步情形及情意整體表現作為評量依據。在教學需求方面,會主動提出、尋找支援的比例低。 三、適應體育教學器材需求:學校因經費缺乏,以致教學設備仍以現有為主,而添購器材後也可能產生使用率不高、不知如何使用等問題。另外,多數教師雖表示有尋求適應體育教科書參考,及修習特教知能之必要需求,只是教師並未積極尋求此資源之管道及方法。 四、實施適應體育所面臨之困難:因缺乏政策法令配套措施及經費的影響,特教與體育教師未有交集;中央與地方溝通執行不佳,種子教師亦無機會參與推廣;而回歸主流後學生需求相對增加,仍有部分體育教師對適應體育認知不足、缺乏熱忱、教學意願低落且在缺乏相關人員協助下實施傳統式教學以致同儕互動產生問題,障礙學生未能真正融入,學習權益遭受剝奪。 關鍵詞:適應體育、融合式適應體育Item 多感官教學應用於聽覺障礙學生蛙式游泳之個案研究(2018) 陳涓妮; Chen, Chuan-Ni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感官教學介入游泳課程教學的成效、聽覺障礙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研究者在行動過程中克服教學困境之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一名國中重度聽覺障礙學生,介入教學期間,實施五週十節的多感官蛙式游泳教學,從實際行動中探索聽覺障礙學生在多感官游泳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透過教學者日誌、觀察員回饋單、影像資料與深度訪談等多元資料蒐集與分析,深入瞭解其教學策略的成效、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效果,以及研究者教學歷程省思與專業成長。所得質性資料加以編碼處理並進行歸類分析,採三角檢驗法交叉檢核多元資料之可信度。所得結果如下:一、教學者善用教學策略助於提升聽覺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二、多感官游泳教學對聽障學生的技能、認知、情意有良好的效果。三、透過行動研究使教學者提升體育教學專業能力。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一、教師設計豐富且有彈性的體育教學:教學前瞭解聽覺障礙學生的需求與限制,充分運用其他感官進行教學,適時給予正增強,提升學生參與動機。二、學校提供友善的學習環境:採單純教學環境,避免聽覺障礙學生不必要的視覺干擾。三、對未來研究建議:嘗試採用融合式的體育教學方式或運用其他體育教學項目,探討聽覺障礙學生的口語表達、人際互動、身體活動能力以及學習效果的變化情形。Item 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2005) 蔡銘坤摘 要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已在各級學校實施多年,因此實施之現況與體育教師之意見與需求,有其研究之必要性。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國中體育教師於融合式適應體育中實施教學之現況、意見及研習需求。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問卷」為工具,調查對象為台北市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現任體育教師共371人。問卷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卡方檢定及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無母數統計檢定法及邏輯斯迴歸加以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個人背景資料方面,71.2%具有適應體育教學經驗,61.5%有研習經驗,以短期研習為主。二、現況方面,65.2%曾聽過「融合式適應體育」,管道以研習或研討會為主;40.4%曾任教融合式適應體育課程。三、意見及研習需求方面,53.1%有任教意願,52.8%持正面的看法;研習課程之需求每項皆在80%以上。四、差異性比較:體育教師認為自己對「融合式適應體育」瞭解程度,因不同任教年資、教學經驗及研習經驗而有差異;認為自己任教「融合式適應體育」課程是否勝任,因不同性別、年齡及教學經驗而有差異;對適應體育敘述瞭解程度之總分,因不同教學經驗及研習經驗而有差異;任教「融合式適應體育」課程之意願,因不同教師身份、教學經驗及研習經驗而有差異;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之看法,因不同性別及教師身份而有差異。 關鍵詞:體育教師、適應體育、融合式適應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