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握持球棒位置對打擊運動學之影響
    (2023) 陳毅; Chen, Yi
    緒論:當前的棒球打者會採用不同握棒位置來執行特定打擊策略。然而目前仍缺乏研究調查這些握棒方式對於全身性的運動學、擊球速度、擊球角度以及擊球負荷之影響。方法:18 位臺灣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組球員參與本研究。所有受試者皆為右打,並以標準握棒、握短棒與握長棒進行5公尺拋打實驗。每個握棒方式各打擊 10 次,共收集 540 筆有效數據。使用 Vicon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搭配Visual 3D,捕捉與分析人體運動學數據、使用Rapsodo Hitting 2.0 用於判斷擊球速度與擊球角度。結果:在腳觸地階段,手臂外展角度隨著握棒長度而顯著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而骨盆角度則是隨著握棒長度而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擊球瞬間時,握短棒的後手手肘屈曲角度是最小的,而標準握棒又顯著小於握長棒。握短棒的骨盆旋轉角速度峰值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但握短棒的右手肘伸展角速度峰值以及棒頭線性速度在擊球瞬間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握短棒擊球速度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擊球角度方面,握長棒的擊球角度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計算站立、重心轉移和腳觸地發生的時間點,站立和重心轉移沒有發現顯著差異,但握短棒的腳觸地時間點顯著早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結論:握短棒可提高後手肘伸展速度上,產生較高的棒頭速度,但因為球棒的有效質量 (effective mass) 的影響,擊球速度方面最慢,而握長棒需要相對較高的骨盆旋轉速度帶動,並且有較高的擊球角度,較容易形成高飛球。
  • Item
    透過IMU裝置對少棒打者擊中球與揮棒落空之動作分析
    (2024) 阿里要.拉沃; Adiyaw·Laoc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慣性感測器 (IMU) 針對少棒選手的打擊動作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探討在擊中球與揮棒落空兩種打擊結果中的運動學差異,並釐清打擊過程中軀幹的旋轉角速度及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前述兩種打擊結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作為少棒選手打擊動作技術之參考。方法:以16位少棒選手受試者參與研究。八顆 IMU 分別黏貼於受試者髖部、胸骨、雙手手腕、雙手手背、前側手臂及後側大腿等處,每名受試者站立於少棒硬式球之投捕距離的打擊區內,皆須全力揮棒打擊發球機所投出之10顆球,採集打擊過程中受試者擊中球與揮空各3顆球之運動學參數,以SPSS23.0 (顯著水準設為α< .05) 統計軟體中的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Sample t test) 分析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軀幹角加速度峰值,藉以探討兩者之間的運動學之差異。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在16位受試者在擊中球與揮空時的動作時序有顯著性差異 (雙手背、雙手腕及前側手臂等皆p < .05)。軀幹及後大腿等平均旋轉角速度峰值之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少棒選手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擊中球和揮棒落空兩者結果之間有直接的相關性。而其打擊動作過程中軀幹旋轉角速度則與兩種打擊結果無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性。另外,雖少棒選手因本身協調性及打擊機制尚未成形穩定之故,但仍可透過IMU結合數位軟體系統或線上應用程式之分析與規畫,作為追蹤選手未來訓練時的參考依據。
  • Item
    利用加速規與陀螺儀進行樓梯、斜坡與平地行走之動作判讀
    (2014) 張書瑜; Chang, Su-Yu
    目的:目前市面上的活動計量計僅能以加速度大小和步數計算使用者的身體活動量,對於步態相似但是消耗能量不同的動作 (如:上下樓梯、斜坡、平地行走),則可能產生估算的誤差,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加速規與陀螺儀感測器進行樓梯、斜坡與平地行走的動作判讀,未來協助提升活動計量計的準確度。方法:本研究共招募30位健康受試者,將感測器固定於左腳腳踝外側鞋面,於上下樓梯(兩種階高)、上下斜坡,以及平地行走各收取三筆資料,所有資料進行10 Hz低通濾波,步態分期後擷取著地期和離地期特徵點的角速度與加速度值繪製散佈圖,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七種動作之間的差異性,找出不同動作間判讀的參數依據以及進行動作判讀時最有效率的軸向。結果:著地期的陀螺儀y軸(腳踝蹠屈/背屈角速度)在七種動作間的訊號分佈差異較為明顯,僅有下坡與平地走、上坡與上樓梯,以及上樓梯(低階)與上樓梯(高階)之間無顯著差異,其他組別間的差異性均達顯著。著地期踝關節特徵點的蹠屈/背屈角速度在下樓梯時,兩種階高之間有顯著差異,但上樓梯時差異則未達顯著,另外,不同階高的下樓梯踝關節角速度都和上樓梯有顯著差異。結論:腳踝的蹠屈/背屈角速度在判讀不同地形步行活動時,最能夠作為判讀依據。
  • Item
    觀察走與跑不對稱性的現象以及疲勞對步態不對稱之影響
    (2017) 李尹鑫; Lee, Yin-Shin
    不對稱的步態在長時間的累積下不但會影響運動表現,甚至進一步造成慢性傷害,然而針對健康的一般人而言,步態不對稱的現象在長時間走跑的累積下其變化的情形,目前還未有一明確的指標來觀察。目的:實驗一:找出適當的運動學參數以及感測器擺放之部位來評估步態的不對稱現象;實驗二:釐清疲勞對步態不對稱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分為兩個部份,實驗一:透過不對稱狀態的操弄 (單側加重、加長),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儀器來觀察人體在不同步態及不對稱狀態下的不對稱現象,並驗證慣性感測器在人體步態不對稱現象應用的可能性。實驗二:透過疲勞的介入,來觀察不對稱現象的變化。結果:實驗一:以感測器安裝部位而言,下肢與軀幹較能觀察出不對稱操弄的影響,以參數而言矢狀面上的加速度與角速度較佳,以分期而言為支撐期較能觀察到不對稱操弄的影響;實驗二:隨著動作時間的增加步態不對稱性會有下降的趨勢,下肢相對其它部位較能觀察出不對稱指標的變化。結論:慣性感測器可以用來量測步態的不對稱性,下肢是較適合的位置、支撐期矢狀面上的加速度與角速度是較適合的運動學參數;步態會隨著疲勞的累積而越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