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層級排球選手接發球準確性、啟動時間、動作時間之探討(2009) 王衍超; Yen-Chao Wang排球接球員在接發球時,會利用發球員的動作以及球的軌跡和速度等重要的訊息,以於正確的空間與時間完成動作。目的:了解優秀和非優秀排球選手,在接發球時面對不同發球種類,其接球準確性、啟動時間、動作時間是否存在差異。方法:特優級選手與公開組選手各八名分別接兩組不同層級(特優級、公開組)發球者兩種不同球種(跳發球、飄浮球)各9球(2組 × 8選手× 2組發球員 × 2球種 × 9球重複),共576次試作。利用兩台高速攝影機(200fps)同步拍攝接球者正後方與側面的動作,以及球從發球者觸球後整段飛行軌跡,並利用側拍攝影機判斷接發球準確性。結果:特優接球組接球表現顯著優於公開接球組,兩接球組面對飄浮球時準確性較高、啟動時間較晚於跳發球,而特優接球組在面對特優發球組時的啟動時間顯著早於公開接球組。兩組接球組動作時間沒有差異。特優接球組啟動時間與接球移動距離沒有相關,而公開接球組成正相關。兩接球組面對跳發球時啟動時間與球速呈負相關。結論:特優級選手的接球準確性是優於公開組選手,在面對較快速的發球時,特優接球組啟動較公開接球組早,代表特優接球組可能能夠較早偵測到訊息作為啟動動作的依據。Item 單手截取行動時間與空間的適應:直接知覺觀點(2011) 彭國威; Wayne Gwo-wei Peng行動者必須精確地調整時間與空間的參數,以執行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的截取行動。直接知覺概念主張個體直接擷取身體尺度訊息引致行動,並與環境交互作用;行動的適應是協調與控制改變的過程,受有機體、環境與工作之限制。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環境條件對單手截取行動之時間、空間參數與內在變項的影響,並檢驗行動尺度比率的界限與動作適應。30名成人以單手分別截取5種不同速度(2.1、3.2、4.6、5.4與6.0 公尺 / 秒)球體,並以平衡消去安排球速,每種球速試作10次。依變項蒐集9項運動學參數(截取行動的拇—中指最大開口距離、拇—中指開口最大速度、潛伏時間、傳送階段時間與位移、抓握階段時間與位移、接觸前最大速度、抓握最大速度)與3項速度相關行動尺度換算參數。經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一)單手截取較快速度來球,手部最大開口距離增加,且手部最大開口距離的變異性較為穩定;(二)單手截取較快速度來球,動作速度變快,其相對潛伏時間與動作時間較短;(三)單手截取較快速度來球,調整向前位移距離,其傳送階段位移與抓握階段位移較短;與(四)單手截取較快速度來球行動尺度比率較大,且改變達特定閾值,行動尺度比率維持特定範圍。Item 立高與知覺系統引致之登階高度環境賦使(2009) 黃嘉笙; Huang Chia Sheng環境賦使乃是生態觀點中描繪動物與環境間交織的一種關係,環境特性的定義必須參照動物本身的條件,其透過身體尺度的概念來詮釋。本研究基於生態觀點旨在探討觸動覺與視覺導引之登階動作可能性,並藉由個體站立高度的改變,檢視其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24 名成人參與本實驗,並隨機分派為觸動覺與視覺評估兩組,參與者被要求操作手杖進行探索活動,與直接透過視覺觀察兩種方式,評估能否以單腳抬起之動作攀登台階。實驗安排參與者站立於真實地板和高 10cm 之升高地板,以及穿著高 10cm 的積木鞋共三種情境。運用可調整高度之台階擷取參與者的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並依據腿長計算登階高度之關鍵比值。此外,採用 2(知覺系統) × 3(立高)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知覺評估的恆常誤差、絕對誤差、信心分數、與評估時間。根據結果與討論發現: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並不會受到個體站立高度改變而影響其知覺結果,個體腿長與台階結構的關係會維持不變的特質。以觸動覺探索的知覺最大登階高度,可採用和視覺觀察相同的身體尺度概念來描述,不管站立高度如何改變,其關鍵比值約為 0.97。儘管個體透過不同知覺系統覺知最大登階高度,其準確性與信心都相當一致,支持知覺系統對等的觀點。Item 羽球雙打走位知覺訓練之探討(2009) 紀皓皎; Hao-Chiao Chi羽球運動是屬於開放性的快速運動,選手對於環境中恆定性訊息的偵測以增加環境賦使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羽球雙打走位中,知覺與動作緊密地連結將有助於運動表現。目的:本研究探討球齡一年以上不諳走位者,在隊友接發球之情境下,進行發球起前三拍之羽球雙打走位影片知覺訓練之走位學習效果的探討,並進而瞭解學習遷移的情形。方法:16位球場走位前測正確率50%以下之大專生(平均球齡為2.25 ± 0.89年),依性別隨機分派至動作學習組、認知學習組,接受連續四天的影片走位知覺訓練與回饋,依據影片內容來學習走位。以組別、走位能力、學習效果、各拍判斷、不同隊形、不同球路情境為自變項,走位得分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影片訓練有助於提升實驗參加者的走位學習,且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對於第二拍進攻隊形與防守隊形的走位學習皆有效;對於第三拍後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優於不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且在不接球情境時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其中防守後不接球有走位認知能力卻無走位動作能力;對於各拍的學習皆有效,但是第三拍後走位判斷後測較第一拍後走位判斷、第二拍後走位判斷、第四拍接球判斷還差。結論:對於有經驗者而言,不論是以動作或是認知來學習,基本走位能力皆可透過四天的影片知覺訓練獲得提升,且皆能產生學習遷移,也呼應了Gibson提出的知覺與行動相互影響的概念;而對於較困難的走位(第三拍防守隊形後不接球的情境)則可能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Item 知覺缺口跨越之環境賦使: 準確度、預測因子與年齡效應(2007) 黃嘉彬; Chia-Pin Huang摘 要 個體藉感官捕捉外在環境所釋放出有意義之訊息作為行動依據,再透過行動以知覺更多環境線索,此為知覺-行動聯結之過程。本研究以生態手段之直接知覺觀點探討此議題,找尋不同年齡族群於缺口判斷與實際跨越距離之差異情形、影響因子以及主成分類別。本實驗之參與者為21名兒童、18名成人與19名老年人,先測量身高、眼高、腿長、腿部肌力與髖關節柔軟度後進行一循環長度由50公分至130公分之缺口判斷測驗與實際跨越測驗。以3 (年齡) × 2 (跨越情境) 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逐步迴歸之方式檢驗判斷跨越與實際跨越是否與個體因子有正相關、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歸類影響因子之共同特質。結果發現:(一) 兒童族群與老年人族群之判斷跨越與實際跨越距離相對於成年人有顯著差異、(二) 髖關節柔軟度和三族群實際跨越之結果有正相關,另外老年人之判斷跨越和眼高、腿長以及髖關節柔軟度亦有正相關,實際跨越和判斷跨越以及腿部肌力也有正相關、和 (三) 影響三族群之個體因子皆可分成身體肢段參數以及身體適能因素兩大主成分;不同族群之此二主成分累積解釋變異量均高於66%,可良好代表原始變數。結論為:(一) 相較於成人,缺口跨越之知覺-行動聯結準確度在兒童與老年人時期較低、(二) 髖關節柔軟度是兒童、成人以及老年人實際跨越距離之相關因子;眼高、腿長以及髖關節柔軟度亦是老年人判斷跨越之相關因子;判斷跨越以及腿部肌力也是老年人實際跨越之相關因子、和 (三) 影響兒童、成人以及老年人之相關因素皆可歸類為身體肢段參數以及身體適能因素兩大特質。Item 以動態光點探討羽球正拍擊球動作訊息(2008) 鄭光志; Kuang-Chih Cheng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動態光點的模式,針對羽球正拍擊球動作所產生的恆定性訊息進行分析探討。主要分為兩個實驗,實驗動作者為各6名羽球專長及非專長者,使用陀螺儀(GypsyGyro-18)及高速攝影機(200 Hz)拍攝墜球、殺球及高遠球正拍擊球動作,事後再將影片轉換為15個關節點的動態光點影片。實驗一:專家25名和非專家33名觀看144段動態光點影片,依據羽球擊球預備動作來判斷落點,結果顯示兩組雖無法精確判斷擊球落點,但仍有部分恆定訊息可做為推測的依據,專長選手辨識能力略優於非專長者,而辨識球路的得分率顯著高於辨識方向。實驗二:實驗動作者觀看72段動態光點影片,依據羽球擊球完整動作來判斷是否為自己的擊球動作,結果顯示動作者無法辨識自己的擊球動作型態,而且非專長者傾向將專長選手的動作誤認為自己的動作。綜合實驗結果,透過動態光點可提供與動作有關,但與個人特徵無關的重要訊息,而環境中訊息的恆定性是具有訊息模式的特殊性,環境賦使會影響對特殊訊息模式的偵測。Item 兩人對向間隙穿越的行動因應(2014) 葉宇恆; Yeh, Yu-Heng個體朝向目的地的移動過程,持續地覺察可能產生碰撞之障礙物,並維持行動時的安全範圍,其可使個體從容地調整步態或肢段位置,以因應阻礙行走的物體或他人,此為個人空間的概念。本研究結合生態取向與個人空間的觀點,欲瞭解受視覺訊息調控的移動行為,與社會環境賦使知覺的交互作用,進一步探究環境對於因應行為的影響,同時檢證個人空間調控移動行為之議題。本研究共招募24名健康男性為實驗參與者,兩兩分派為一組,實驗中要求兩名參與者,同時跟隨聲響節拍且對向步行穿越間隙,過程中避免碰撞他人或物體。本實驗的自變項有:(一) 移動速度:參與者跟隨不同速率之聲響節奏方式,表現出較快及較慢的步頻 (100與130 步/分鐘) 及不同步行速度;(二) 空間限制程度:分別為參與者們肩寬總合的0.9、1.1、1.3、及1.5倍寬度進行間隙寬度的操弄。本研究使用三維動作捕捉系統擷取動作資料,計算個人空間範圍以及肩膀旋轉角度,進而探討兩人對向穿越間隙的因應行為,將實驗所得資料進行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不同速度步行穿越四種寬度的間隙,偏好維持固定的個人空間,其縱向距離不受到速度快慢及間隙寬窄的影響,但橫向安全界線則受到空間限制的影響而改變;當二人同時穿越間隙時,彼此的肩膀旋轉角度會因為對方與門板的空間變窄,而增加通過時肩膀旋轉的幅度。本研究歸結上述發現,社會環境賦使與個人空間對於穿越間隙的移動行為具有調節的功能。Item 多媒體行動裝置與障礙物型態引致穿越間隙之行動與知覺(2018) 黃嘉笙; Huang, Chia-Sheng穿越環境中的間隙是人類在移動中最常面臨的情境,維持清晰的偵查能力有助於準確知覺穿越間隙的可能性。然而,多媒體行動裝置除了帶來日常生活上的便利性之外,卻可能在不適當的使用情況下影響使用者的動作行為與安全。本研究立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旨在探討個體操作行動裝置的形式、障礙型態、分心活動、與認知負荷是否影響穿越間隙的知覺與動作表現。本研究招募84名實驗參與者,以隨機方式分派為6組實驗組與1組控制組,實驗組包含:(1)免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2)免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3)手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4)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5)以觸控螢幕傳輸簡訊、自傳式回憶問題,和(6)傳輸簡訊、回應算術問題,共六組。實驗過程中除了控制組之外,參與者皆被要求以指定的操作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並穿越由人或圓柱體兩種障礙物型態構成的間隙;臨界值會以最小可穿越間隙寬度和參與者肩寬計算獲得,並以三維動作擷取系統蒐集包含行走速度、轉肩角度、與安全限界等運動學參數,最後採用NASA-TLX量表主觀評估實驗工作的負荷。研究發現:一、障礙物型態會影響穿越間隙的環境賦使知覺,以及除了轉肩角度以外,各項穿越行為的指標,行動裝置的操作形式主要影響行走速度與轉肩出現的相對時間;二、穿越間隙的臨界值受操作形式-分心或障礙物型態的影響,通訊內容的認知負荷主要影響轉肩角度與工作負荷指數。Item 以動態光點提供動作協調型態之研究(2005) 王國連; kuo line Wang摘 要 本研究以生態心理學對環境中訊息的兩種特性為基礎,探討具不同體操經驗者對偵測選手行走、體操運動及對矢、額狀面動作之恆定及賦使能力是否有所不同。實驗參加者分成三組共188人,以觀影片動作方式識別動作者性別。結果顯示,三組實驗參與者對不同動作額狀面動作識別得分與一致性均高於矢狀面,後手翻識別高於前手翻,體操教練高於體育科系、體育科系高於一般科系。 本研究以動態光點呈現之個體發生動作(Ontogenetic movement),可提供足夠訊息,辨識特定協調型態,支持環境中訊息衡定性的主張;而不同專長運動經驗對辨別動作者性別能力的不同,則反應環境中訊息賦使的特性。環境中的各種衡定訊息有待需要者主動偵測,而知覺能力受個體經驗影響,特殊環境經驗為環境賦使能力不同之主要因素。Item 練習情境對桌球初學者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影響(2017) 楊雅婷; Yang, Ya-Ti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練習情境對桌球初學者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影響。方法:實驗參加者為64名國中生(男32、女32名),未曾接受過正式桌球訓練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2.6 ± 0.56歲,進行前測(即桌球正手發不旋轉長球技能測驗)後,將實驗參與者採S形排列平均分為四組:無限制組、落點限制組、高度限制組、雙限制組。實驗流程為實驗參加者在球桌左方之指定位置發球,以正手發不旋轉長球方式發斜線至對桌得分區,練習時依各組別之練習情境不同,每次練習200顆,兩次/週,共練習四週,練習期間以攝影機記錄得分區狀況,計算個人進球得分,四週後進行立即保留測驗及遷移測驗,隔週進行延遲保留測驗。實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證在不同組別與測驗之間、不同組別與練習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再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四組的遷移測驗。結果:一、不同練習情境之立即保留、延遲保留測驗有顯著差異,且高度限制組之學習成績顯著優於其他組別。二、不同練習情境除了雙限制組外,其餘三組之練習表現隨著練習次數增加皆有顯著提升。三、不同練習情境對於遷移測驗無顯著影響。結論:在練習時,有提供高度限制之練習情境能有助於桌球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