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功能性肌力訓練之初探
    (2022) 賴力綱; Lai, Li-Kang
    目的:探討退化性膝關節炎第四級患者,於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進行功能性肌力訓練,是否影響術前及術後關節炎症狀與功能性動作表現。方法:從臺灣中部某醫院骨科門診招募12位受試者,將其平均分配至單次訓練組、雙次訓練組及控制組。單次訓練組於手術前一週額外進行一次運動介入,雙次訓練組於手術前二週額外進行每週一次運動介入,運動介入前後使用腳踏機進行暖身及收操,並於主訓練過程採用穿戴式負重背心執行三項功能性運動訓練,分別為平地直線行走、上下樓梯及椅子坐站訓練,三組皆會執行常規衛教、術後床邊運動及助行器行走訓練。分別於安排手術之當次門診進行前測(T0)、手術前一天入院第一次後測(T1)、手術後第6週第二次後測(T2)、手術後第12週第三次後測(T3)收集數據,包括WOMAC膝關節功能量表、膝伸肌力、椅子坐站測試、功能性伸手測試、四方格跨步測試、起身繞圓測試、40公尺快步行走測試、樓梯攀登測試與Y字平衡測試,並使用敘述性統計描述各組內及組間差異。結果:單次訓練組相較控制組更有助於在T1有功能性動作表現及自覺感受立即性增長,而後維持表現至T3,但控制組於T0至T3之功能性動作表現也呈現漸進式進步至相似水平。結論: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第四級患者,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功能性肌力訓練介入,於術前一週額外使用負重背心進行單次功能性動作訓練,相較控制組更有助於提早在術前有功能性動作表現及自覺感受立即性增長,但控制組於術後十二週亦以產生足夠學習效應改善膝關節退化者術後功能性動作表現。
  • Item
    優秀運動選手重大術後復健心理與參賽歷程之探究
    (2015) 謝佩君; Hsieh, Pei-chun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究優秀運動選手在經歷重大術後復健心理歷程,以及影響重回運動場之轉換的重要因素。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5位女子團體球類項目為受訪對象,其收案條件為代表國家參加亞洲級以上之國際競賽,並且在受到重大運動傷害後經復建於2年內重回運動場者。訪談所得結果,輔以文獻回顧,經敘說分析法概念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優秀選手受傷的情境與因素、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和影響重回運動場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內優秀運動選手大部分皆在比賽情境中受傷,而疲勞、過度訓練、氣候是為引起運動傷害的主因;二、運動選手在受傷後的心理情緒反應皆符合階段模式與認知模式之反應,即歷經從負面沮喪等情緒到正面積極的轉換,並藉由自我對話設定目標重新找回自身價值;三、從優秀運動選手之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可發現家人、朋友、隊友、教練及運動傷害防護員支持,再加上選手自我對話,能增強運動員心理建設,給予選手正面能量,減少負面想法再度回到競技場上,運動員保持對於專項運動的熱情,選手設定目標再加上社會支持的幫助,為選手再度參賽的關鍵。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各種項目優秀運動員重大術後復健之歷程探究,包含個人項目及團體項目,一方面可針對優秀運動員在訓練及競賽過程當中,將容易導致傷害的各種因素做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亦可比較單項運動及團體運動在復健的過程當中有無差異,更可針對性別再做另一層面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