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3) 戴良全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教師的運動行為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及運動社會支持間的關係。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利用問卷調查法取得有效樣本1102人,回收率為69.9%。研究工具有「運動行為問卷」、「自覺運動障礙量表」、「自覺運動利益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教師占24.04%,研究對象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慢跑、爬山、步行、游泳與桌球。 二、運動自我效能會因性別、年齡、職務、學校規模及學生時代參與運動團隊經驗之不同而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運動社會支持會因不同年齡、職務、婚姻狀況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運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五、男性、50歲以上、行政人員(主任、組長)、學生時代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分別比女性、39歲以下、級任教師、學生時代無參與運動團隊者之國小教師有較佳之運動行為。 六、運動行為可由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障礙四個變項來預測,共可解釋20.6%的變異量。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提出建議,以提升國小教師之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