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中生認知風格與科技創作表現關係之研究
    (2012) 趙偉順; Wei-Shuen, C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認知風格與科技創作表現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生活科技教師未來發展教學活動、提昇學生科技創作表現之參考。本研究以「認知風格」為自變項,「科技創作表現」為依變項進行量化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某國民中學七年級7個班共255位學生。研究工具為「認知風格量表OSIVQ」及「科技創作表現評分表」。本研究使用Blazhenkova與Kozhevnikov(2009)所編製的「認知風格量表OSIVQ」,將認知風格分為「語文導向」、「物件視覺導向」、「空間視覺導向」。「科技創作表現評分表」則分為「整體評分」、「樣式創新」、「材料創新」、「結構創新」四個評分項度。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國中生的認知風格最偏向「物件視覺導向」,其次是「語文導向」,最不偏向「空間視覺導向」。女生的「語文導向」顯著高於男生,「物件視覺導向」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男生的「空間視覺導向」顯著高於女生。 2. 國中生的科技創作表現以「整體評分」最高,其次為「材料創新」,第三為「樣式創新」,最低為「結構創新」。 3. 國中生「物件視覺導向」的高低會影響科技創作表現的「整體評分」、「樣式創新」;「空間視覺導向」的高低會影響科技創作表現的「結構創新」。 4. 國中生「物件視覺導向」與科技創作表現的「整體評分」、「樣式創新」有顯著正相關;「空間視覺導向」與科技創作表現的「整體評分」、「結構創新」有顯著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對教學應用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事項。
  • Item
    認知風格對模擬學習成效及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
    (2008) 林建佑; Chien-Yu Lin
    電子學為現今科技發展的基礎,但其概念過於抽象,往往造成學習者無法正確瞭解其觀念;數位化的模擬式學習因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可將抽象的概念以具體的圖形或動畫呈現,即可運用於電子學學習中以加強學習成效。本研究建置一個支援學習歷程紀錄的電子學模擬學習系統,並以電子學為學習教材。以大專院校電子相關科系學生進行教學實驗,藉此探討學習者在使用電子學模擬學習系統進行電子學學習的成效。此外,在實驗過程中將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將歷程紀錄施以序列分析方法,發掘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在模擬學習系統中的學習行為模式。 經教學實驗後發現,本研究所建置之模擬學習系統可提升電子學的學習成效,而場地獨立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提升程度顯著地高於場地相依學習者;此外,在學習行為模式的比較上,場地相依與場地獨立學習者在進行隨意瀏覽及自我評量上沒顯著差異;場地相依學習者花較多時間在進行閱讀內容,且場地相依學習者的學習路徑比較會依循系統版面配置及教材編排內容進行;場地獨立學習者則在模擬操作上花費較多時間,而在學習路徑上則表現的較為隨意。
  • Item
    影響技能模擬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
    (2006) 顏銘宏; Ming-Hung Yen
    本研究旨在運用電腦模擬式教學來達到技能學習的目的,並分析不同個人特質與能力的學習者,在電腦模擬學習與技能實作表現上的情形,以作為學校或學生在技能訓練與教學運用上的參考。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歸納有關模擬式教學系統的設計原則、焊接技能的概念與重要操作步驟、以及將會造成學習者在技能模擬學習與實作差異的個人能力或特質,作為「技能模擬學習系統」規劃與實驗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本研究亦以所探討的各項因素評量工具(團體嵌圖測驗、空間能力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以及電腦素養問卷),對北市某公立高職冷凍科兩班共79位學生完成其認知型態、空間能力、創造力與電腦素養等影響因素之施測,與為期四週的技能模擬學習。 在經由相關的資料整理與統計徑路分析後,得到如下影響技能模擬學習與技能實作表現的關鍵性因素。 1.學習者的電腦素養會直接影響技能模擬學習成效 2.學習者的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會透過電腦素養間接影響技能模擬 學習成效 3.學習者的空間能力及技能模擬學習成效會直接影響技能實作表現 4.學習者的電腦素養會透過技能模擬學習成效間接影響實作表現 5.學習者的認知型態會透過空間能力間接影響實作表現 6.學習者的創造力不會影響技能模擬學習成效與技能實作表現
  • Item
    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
    (2007) 沈佳萍; Jia-Ping Shen
    本研究結合行動學習與數學步道,建置一適合國小學生的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系統。系統完成後以平板電腦為行動學習裝置,利用無線網路,於國小六年級的數學課程中,以戶外行動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實驗,並考量學生的認知風格及數學學習態度,與一般教學方式下的學習成效差異進行分析比較。 本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六年級4個班級11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2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實驗組實施行動學習數學步道學習活動,控制組實施戶外紙本的數學步道學習活動。實驗前,兩組皆進行認知風格、數學學習態度的測驗及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實驗結束後,兩組都以數學學習成就測驗進行後測。實驗結果以單因子共變數及t檢定進行分析,歸納所得如下: 一、接受行動學習數學步道學習活動的學生,其數學學習成就表現顯著優於接受戶外紙本數學步道學習活動的學生。 二、使用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的場地獨立型學生,其數學學習成就表現顯著優於其他的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於場地依賴型學生則未造成顯著差異效果。 三、以數學學習態度而言,行動學習數學步道的學習活動,對提升數學學習態度低分群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效果較其他的學生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