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STEM導向特定工程設計課程發展之研究
    (2022) 趙語涵; Chao, Yu-Han
    本研究旨在開發一種以傳統課程內容為基礎融入STEM科際整合課程以利更符合主題需求,透過此方式在不同工程領域類別所設計出的「STEM導向特定工程設計流程」來強化學生的工程能力及科技素養,也藉由這樣的發展來定義出更符合設計主題的工程設計流程教學。以往的傳統科技教育是以技術相關的知識爲主要內容,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具體且特定的材料進行動手實作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之能力,而近年來科技教育開始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知識整合之工程設計課程為導向,運用不同種材料來動手實作,其中強調解決問題並且注重預測分析以及最佳化的過程。目前大多數的STEM工程設計課程都是採用一般通則性的工程設計流程,但其實在不同的工程領域之設計流程和實作都是存在差異的。本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十年級三個班的學生爲研究對象,將學生們分為三組,以傳統手作木哨課程、一般工程設計流程以及STEM導向之特定工程設計來進行,課程完成後在創意思考方面以產品創意分析矩陣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價,並採用原案分析法對學生在設計過程對於整個工程設計流程的認知行分析,以比較三種不同方式在工程設計流程的運用及認知上的差異、創意表現之優異。本研究結果發現:(1)一般工程設計流程以及特定工程設計流程在STEM知識是優於傳統手作木哨課程的。(2)特定工程設計流程讓學生了解何謂工程設計流程上是優於傳統手作木哨課程及一般工程設計流程的。(3)特定工程設計流程課程的受測高中生所表現的創意展現是優於一般工程設計組的學生。鑒於上述結果,在生活科技教育課程當中利用特定工程設計流程進行課程更能使得學生提升STEM相關知能及創造力,並能更加瞭解工程設計之流程,並期望透過此方式能發展出未來高中加深加廣之工程設計課程之參考。
  • Item
    探討差異化專題導向於STEM實作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2019) 游旻寯; Yu, Min-Chun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是近年來培養跨科際人才的重點,透過跨學科整合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多領域之發展。在STEM實作課程的知識傳授中,讓學習者了解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作中,在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強調學生於「真實情境」中學習來解決問題。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則貫徹「因材施教」的宗旨,給予學生齊頭式平等的學習機會,並縮小低成就學生在學習上的落差。 本研究探討差異化專題導向學習於STEM實作課程對學習成效(STEM知識、執行功能、自我效能、實作能力)之影響。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Arduino實作出「投籃車」作品,並學習在STEM各學科上需具備的能力,使學生在多學科整合的實作課程中,透過真實情境的學習過程,將教學發揮最大的效果。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共104名學生,共八周,採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教學方法,依照教學方法在實驗組(差異化專題導向於STEM實作課程)、對照組(專題導向學習於STEM實作課程)於STEM實作課程之影響;依變項為學習成效,其中包含STEM知識、執行功能、自我效能與實作能力,並分析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教學方法對一般成就生及低成就生之STEM知識皆有效提升並有顯著影響,低成就學生於實驗組進步幅度更較對照組低成就學生大;兩組教學模式對於執行功能及自我效能皆無顯著影響;在實作能力表現上實驗組在實驗處理後較對照組佳,並達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成就學生、低成就學生在STEM的整合知識中有大幅的進步,並且縮小與一般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在自我效能、執行功能上可能因實驗時間太短而無顯著提升,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加長實驗時間,並在課程實施中將學生根據教材設計於學生能力上進行分層。
  • Item
    運用6E模式進行STEM機電整合活動中對高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2019) 林育安; Lin, Yu-An
    機電整合(Mechatronics)附屬於工程教育的其中,機電整合並非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機械、電機、電子、資訊、創意及設計的結合,機電整合課程包括科學知識、資訊科技、數學運算以及科技工具的整合應用,過程中會進行問題解決、分析與決策等活動,並且可以產生學生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興趣以及提升連結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學習效果。而6E(Engage、Explore、Explain、Engineer、Enrich、Evaluate)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目的是提升學習者設計與探究的能力,搭配實作教學活動可以整合理論知識與實作經驗。而現今教學現場所使用的模式是專家程式設計思考程序來教學,著重於程式設計思考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學模式(6E模式、專家程式設計思考程序)對高中學生在機電整合課程。研究對象為高中三年級第一類組學生共162位學生,實驗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教學模式,依照不同教學模式分為6E模式與專家程式設計思考程序教學模式兩種;依變項則包含實作能力、運算思維,並在實驗前後會以語意流程圖析法去探討學生認知結構。研究結果顯示:(1)採用6E模式在STEM機電整合課程能有效的提升實作能力;(2)兩組學生學習STEM機電整合課程後對於運算思維的能力皆有提升;(3)從認知結構訪談中了解到學生概念數量及迴歸連結數量皆有增加。研究建議為在課程設計時選用可操控玩具之主題,可引起學生注意力及提升課程趣味性並且未來可將6E模式用於其他需要專題實作的課程。
  • Item
    實施科技輔助合作問題解決教學於STEM課程中對學習成效、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及實作技能影響之研究
    (2015) 林建佑; Lin, Chien-Yu
    STEM整合式教學目的在培養一般學生在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等領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各項能力,而中學階段的生活科技準工程課程強調科學理論、數學計算、工程素養與科技實作整合,與STEM的理念相符。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對於各個教育階層與職場而言,皆是關鍵且重要的能力,且隨著網路科技的不斷發達,透過網路進行合作問題解決活動,更是當前所需的重要能力。因此本研究建置合作問解決教學系統,以6E模式發展國中階段生活科技電動車STEM整合式教學活動,並輔以合作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及系統進行教學,透過教學實驗深入探討教學模式對學生的STEM學習成效、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及實作技能之效果。研究貢獻包括產出適用於準工程教學之合作問題解決教學系統與課程、合作問題解決能力評量系統及實作技能評量工具並運用於教學環境中;教學實驗結果亦顯示實施科技輔助合作問題解決的STEM整合式教學之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及實作技能。
  • Item
    3D建模與列印教學應用於STEM取向準工程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2018) 簡爾君; Jian, Er-Jiun
    本研究旨在探討3D建模與列印應用於STEM取向準工程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實驗對象為某公立高中一年級的145名學生,隨機將學生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課程實驗。本研究之課程單元名稱為二氧化碳賽車,分別於實驗組進行3D建模與列印,控制組進行傳統手作。本研究蒐集活動前的成績作為前測分數,活動後的設計與製作成績為後測分數,並以科技態度量表、學習單以及產品創意結果評量表(rubric)來蒐集相關的資料。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 3D建模與列印應用對學習紀錄之總結測驗具有正向影響。2. 3D建模與列印對科技態度無顯著影響。3. 3D建模與列印對創意結果之新穎性、精緻性及整體有正向影響。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3D建模與列印應用於STEM取向準工程課程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6E取向的STEM實作活動對國中生科技態度與能力之影響
    (2016) 陳郁涵; Chen, Yu-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6E取向的STEM實作活動對國中生科技態度、科技探究能力與理論導向設計能力之影響,以做為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高中附設國中部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212位學生;接受為期十週,共計十堂課的實驗課程。實驗組以6E教學模式授課,控制組則以問題解決教學法授課。研究工具為科技態度量表、科技探究能力量表、學習歷程檔案、學生晤談紀錄、小組問卷及教學者之教學省思。STEM實作活動為「關鍵十二碼─鼠夾車PK賽」教學活動。量化資料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質性資料則進行編碼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1) 6E教學模式中的「探索」階段對提升科技態度有所助益,並能幫助學生建立具體理論概念,而能夠將理論運用到作品的設計中;(2)以學生實際興趣做為6E教學模式中「參與」階段的主題,更可提升科技的學習態度;(3) 6E教學模式的「探索」與「解釋」階段能幫助學生從資料蒐集、分析與探究中有所學習,進而提升科技探究能力。
  • Item
    STEM實作活動對STEM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整之影響
    (2013-07-31) 林坤誼; 游光昭; 張良德
    STEM 的議題在近年來受到許多的關切與重視,且培育STEM 創新者更是未來的重要趨 勢之一。針對此一培育STEM 創新者的趨勢,本研究著重在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 教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探討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 整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期望藉此培育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具體而言,本計畫 主要分四年完成以下的研究目的:(1)發展STEM 實作活動以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2)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整合理論與實務 的學習過程、困難與解決策略;(3)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收錄、推論、對 應與應用STEM 知識的學習過程;(4)分析整合類比問題解決理論的STEM 實作活動對 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5)探究職前教師運用反思性 的詢問以累積統整STEM 知識的次級經驗之歷程;(6)分析整合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 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7)探究職前 教師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探究STEM 知識應用的學習歷程;(8)分析整合探究學習策略 的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而為了 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主要擬採用內容分析法、專家座談、行動研究法、紮根理論 等研究方法,期能藉此深入瞭解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 的影響,進而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