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中生自我決定動機、目標導向與動機涉入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6-??) 張映芬; 程炳林; Ying-Fen Chang; Biing-Lin Cherng
    自我決定動機和目標導向理論在學習動機領域各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與豐碩的實徵研究結果。雖然有學者主張二者間有關聯,但目前少有實徵研究探討二者之關係。因此本研究採SEM 方法,抽取台灣地區1305 名國二學生為樣本,分析自我決定動機、目標導向與動機涉入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構自我決定動機、目標導向與動機涉入之關係模式獲得觀察資料支持;國中生的自主動機正向預測其趨向精熟、逃避精熟、趨向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其逃避表現目標;國中生的受抑制動機正向預測其逃避精熟、趨向表現、逃避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其趨向精熟目標;國中生的趨向精熟、趨向表現目標正向預測其適應性動機涉入,逃避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其適應性動機涉入;而國中生的逃避表現目標能正向預測其不適應性動機涉入,趨向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其不適應性動機涉入。此外,變項關係強度的分析結果大致上支持本研究的各項假設。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的建議。
  • Item
    國中生動機涉入之分類結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2-??) 張映芬; 程炳林; Ymg-FenChang; Biing-Lin Cherng
    當代教育心理學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可區分動機信念、動機涉入、動機策略三大領域,但是針對動機涉入的研究較少,且國內外的研究也尚無動機涉入之分類架構。因此,本研究試圖建構動機涉入的分類架構,考驗其與觀察資料的適配度,並進一步建構「動機涉入模式」探討成就動機、動機涉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受試者取自台灣地區1224名國二學生,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本研究所建構「動機涉入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獲得觀察資料支持。二、本研究所建構的「動機涉入模式」獲得觀察資料支持,且變項間關係的假定亦獲得支持:求成需求能正向預測適應性動機涉入,負向預測不適應性動機涉入;避敗需求能正向預測不適應性動機涉入;適應性動機涉入能正向預測學業成就,不適應性動機涉入則負向預測學業成就。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