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市場導向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工作性質的探討
    (2003) 楊士賢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市場機制引進教育場域,這趨勢對身處教育第一現場的中小學教師產成極大的衝擊。到底市場機制將提供教師工作一個向上提升的良好背景,還是如同Stephen Ball所言,會「驅走教師的心靈」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先探討相關文獻,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再進行實證調查,檢證何種觀點較適用於臺灣現況。 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518人為樣本,並以自編之「教育改革與教師工作問卷」為工具,調查不同背景的國中教師所知覺到的教育市場導向趨勢,並考驗市場導向與教師工作性質的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t考驗、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致如下結論: 一、教育改革中的市場導向大致可分為市場競爭、家長選擇、學校自主、多樣化與私有化五個層面 二、台灣目前教育改革中市場導向的趨勢堪稱明顯 三、市場導向的趨勢在都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較明顯 四、年長與資深的教師感受到較高的市場導向趨勢 五、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的工作負荷增加 六、市場導向無法使教師的自主權增加 七、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知覺到較高的專業性 八、市場導向不利於學校同事間的關係 九、對教育市場導向的過度樂觀態度有待進一步商榷
  • Item
    參與乎?投入乎?介入乎?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
    (2010) 王彥稀; WANG, YEN-HSI
    台灣自從教育改革以來,即開始逐漸強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教育基本法》及《國民教育法》的制定,家長選擇學校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皆已在法規中獲得了確立。直到近年更有「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家長學苑」及各縣市家長協會等組織的成立,皆是以增進家長參與權以提升學生學習為理念,足見「家長參與」已成為台灣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然而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究竟是家長「參與」、「投入」抑或是「介入」?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家長參與的原因、方式、範圍及參與後產生的效果及意義。 二、探究家長與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彼此如何看待家長參與。 三、探究家長參與後,家長、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間的權力運作。 為能深入地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以台北地區一所國中為研究場域,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 本研究透過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選擇學校即是家長參與的開始。 二、家長透過不同社會網絡的連結、學校日及不同的家長組織參與學校教育, 參與的範圍包括與升學相關的參與及與生活相關的參與。 三、造成家長參與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時間」及「距離」。 四、家長參與後帶給教師更多的壓力。 五、「家長參與」因權力分配及教育理念之差異,而形成參與、投入及介入 之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家長參與在教育政策及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
  • Item
    1990年代以來韓國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
    (2006) 李京熹; LEE KYUNG HEE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包括:(一)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現況。(二)瞭解1990年末期以來韓國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之脈絡背景。(三)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機構與改革內容。(四)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與並分析其特色與優缺點。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經由相關文獻與文件資料之蒐集、整理、歸納與分析,以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並分析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容與主要議題。本研究所獲結論如下: (一)從韓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包含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高度依賴私立學校,但政府補助卻著重於國立學校;大學教育發展質量失衡。 (二)韓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背景因素可從國際潮流、國內情勢與第三級教育制度本身問題三方面來分析。 (三)韓國高等教育改革均著重於提升高等教育的卓越化、開放化、多樣化、國際化。 (四)韓國政府為提高高等教育的研究品質並培養高級人才,以及強化教學與研究的結合為目的而實施Brain Korea 政策。 (五)目前韓國基於不同目的與方式而大學教育協議會、教育部、其他學術協會與媒體來進行大學評鑑。 (六)政府為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與中等教育的正常化與大學發展的多樣化與自主化而進行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 (七)政府推動國立大學改革,其目的在於國立大學能夠培養國家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學科均衡發展與擴充基礎學術領域、增加地方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品質。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的改革趨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林永豐
    本文從鉅觀的角度探討歐洲各國後期中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議題,強調普通課程與職業課程間統整與分流的關係,並據以分析整體的改革趨勢。本文指出:後期中等教育課程可以依照兩個指標加以分析。首先,根據普通與職業課程分流與統整的程度,各國的課程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分軌型、連結型與統整型課程。其次,各國課程也可以根據不同課程原則間相關聯的程度,區分為孤立型課程與關聯型課程。針對歐洲近十年來課程政策的分析發現,兩股一般性的改革趨勢相當明顯;一方面,各國致力於減緩普通與職業課程間互斥的分立狀況,改革的方向在於從分軌走向統整;另一方面,各國也試圖兼顧並均衡過去被視為不相容的課程原則,改革的方向在於從孤立走向關聯。因此,本文認為:歐洲各國後期的中等教育課程正在逐漸轉型,從高分化∕低關聯的傳統課程,邁向低分化∕高關聯的未來課程。
  • Item
    運用學校本位經營機制推動教學創新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林生傳; 李新民; 廖仁智
    學校本位經營此一改革措施,乃是將與學校經營有關的決策權力下放給教師、家長和其他學校層級人士,期能透過行政系統的改造革新來進一步導引出教學系統的創新精進。所以,學校本位經營如果能精心設計善予運用,進而在教學上發揮積極正向的功能,則將是我國教學創新努力的契機。在我國大力推動學校本位教育改革之初始階段,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利用學校本位經營的機制嘗試創新教學,以提高教育品質。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座談會商等研究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創新教學具有相當可能性,學校本位經營在原本單純的權力下放設計之外,如果納入情勢分析願景塑造、參與結構、人力再造、激勵導引、評鑑監控等運作策略可提供學校推動創新教學的利基礎。在此有利基礎下,搭配妥善的配套措施,學校可嘗試發展各種學校本位的教學創新方案。
  • Item
    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簡成熙
    20世紀最後十年,教育學圈也受到後現代學術氛圍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各種創新的改革,不斷被提出;在另一方面,它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教育價值。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初步檢討創新教學所涉及的哲學爭議。文分五部分。除緒論外,第二節將針對代表英語系世界現代主義的觀念分析對教學的解析作一巡禮,並引出四個擺盪於後現代教育論述的正反論題。第三節則從此四項議題:反理性對重構理性;技術控制對反技術控制;價值的解構對建構;本土化對全球化的對壘,說明後現代的立場對教學革新正反論辯的各自蘊義。論文第四部分,則審視後現代影響下我國近年教育改革所衍生的問題及回應之道:包括理性的絕對性與後現代相對性的和解;教學科技的功過;另類價值的教育意義;以及本土教學理念的重構。哲學的思考將能豐富創新教學的理論和實踐。
  • Item
    心理分析在教育上的運用與評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張淑媚
    發源於十九世紀末的心理分析學說,在心理學以及兒童發展心理學上都影響深遠。但是其究竟如何與教育連結,在教育上應用,卻一向為人所忽略。在教育上通常強調人性健全發展的概念,Freud病態又怪異的人類圖像,如何在教育上應用?而且心理分析起始於對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治療,頂多侷限在醫學範圍內,如何又轉移到教育領域上?本文即欲證成心理分析已經跨出醫療範圍應用在教育上,有其教育史的發展脈絡。然而因為其教育活動的失敗,理論上無法克服的問題,社會環境的轉變以及發展方向又轉回醫療領域等原因,導致心理分析導向的教育已經式微。儘管如此,並不表示它已經終結,心理分析對現代教育改革的影響仍在。
  • Item
    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12-??) 楊深坑
    本文旨在透過後設歷史分析,探討教育改革研究中不同方法論模式之理論基礎及其歷史演變。主要探討的方法論模式有教育借用的邏輯、教育改革的社會文化分析、教育改革中教育發展法則之分析、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論及考古學與系譜學分析。最後,指出未來教育改革研究必須善用新科技,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認知方式與心理習性之細緻差異深入探討,才能使改革研究成果,落實於促進全人類福祉之公平正義教育體制的建立。
  • Item
    教育政策的兩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周珮儀
    本研究要以英美國家當前的教育改革經驗為焦點,首先探討其左派與右派的政治意識型態,繼而分析兩者教育政策的爭議關鍵所在,再者探索企圖跳脫左右對立的中間路線的教育政策;最後結論提出:無論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第三途徑等等,它們的教育政策都有其立場,都有其洞見與限制,也各有其多重策略聯盟的可能性。無論是決策者或社會大眾,對於各種教育政策的正當性,都必須再三反省思考。我國向來缺乏左右對峙的傳統,特別是缺乏左派能不斷以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規準來對執政者提出諍言,新政府的教育政策更要留心以自由、效率和經濟掛帥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