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從多元文化教育論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陳美如
    台灣是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但因近五十年代特殊的政治影響,致使原住民的語言逐漸凋零。本文從多元文化及語言規劃的觀點論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施途徑。首先從多元文化的觀討論語言的功能及語言的規劃;其次探討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再次探究原住民語言教育的演進、現況及迷思;最後提出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可行方向。
  • 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
  • Item
    Do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ally Benefit Various Culture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12-??) 郭實渝
    多元文教育由1960年代的大力提倡到21世紀,已經有40餘年,但在理論與實踐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澄清,本文將省思其中的兩個問題。首先,在理想的理論之下,如何達到公平與正義?其次,以建構主義的方法建構知識,是多元文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但若以永續教育作為教育目標,為延續我們的文化,與永續的生存,是否須保留一些其他的學習與教導方式?為探討上述兩個議題,本文將多元文化教育放在環境教育的思考下,期望有更寬廣的討論與實踐空間。
  • Item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12-??) 湯仁燕
    本文旨在從教育過程與社會結構的問題陳顯中,指出臺灣原住民教育失利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並就教育體制、課程結構及教學轉化過程三方面,提出學校教育重構的多元文化實踐觀點。為此,本文先就文化認同的概念與性質作一說明,再深入探討臺灣原住民文化認同的變遷與發展,指出其困境所在,並探究文化認同與教育困境的潛在本源及結構性因素,據此論述多元文化的學校教育重構與實踐之道,其末則殿以結語。
  • Item
    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7-??) 陳美如
    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的功能,被定位為「兒童社會化的場所」,傳統的價值、文化的傳承都在學校中實踐。然而,強調集體、統一、主流文化的理念,也展現在學校的潛在課程當中。在1960年代多元文化興起後,台灣社會教育改革的風潮也逐漸重視多元的價值及各種差異的存在,而學校正是發展多元文化的最可能單位。因此,「學校應傳遞何種知識?」「教師應做何種準備?」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主要課題。本文嘗試超越過去以主流文化為主的課程,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出發,首先了解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的樣貌;其次,探究知識在現代與後現代的轉變;再次探討多元文化學校知識的性質、來源和形成及教師的角色;最後提出在多元文化的學校知識和教師專業的概念下,師資培育方案的信念與作法。期能為台灣在邁向多元開放社會的同時,提供另一種思考。
  • Item
    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12-??) 何青蓉
    基於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筆者與輔英科技大學劉美芳講師自2002年8月到12月於高雄新興社區大學開設兩門課:「異國婚姻與文化再體驗:與本地居民共同學習」和「文化之旅:傾聽外籍婦女(新娘)的聲音」,目的在透過學員的對話與互動,促進彼此跨文化的理解,進而增進其多元文化素養。參與的學員有本地婦女十名和跨國婚姻婦女十三名。課程與教學設計係採行動研究法;運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繪畫等方法進行;內容包括:社會文化觀察、語言的迷失、原鄉經驗、認識高雄,以及婚姻法律等。本文分析討論這兩門課實踐經驗,從而提出四項跨國婚姻移民教育核心課題:其一為就社會環境脈絡理解移民者的特性與學習需求;其二為破除以跨國婚姻婦女為唯一教育對象;其三為課程與教學須展現出文化的相關性;其四為教育工作者須具備理解並尊重多元與差異的文化素養。
  • Item
    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7-??) 張如慧
    性別議題在這一、兩年來,似乎逐漸躍升為改革的焦點。然而,身為基層的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回應這樣的改革潮流呢?故以下本文將由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試圖建構出教師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可能的思考方向及改革策略。首先,教師必須對本身的性別意識進行認識與反省,以培養一種「性別敏感的觀點」,敏銳地察覺教師自身及我們生活周遭中可能面臨的不平等情境。其次,在兩性平等課程的設計途徑與教學策略方面,則可由內容的統整、知識的構成、平等的教學法、機會均等的學校文化等四個面內,來嘗試使自己的教學回應多元文化教育的議題。最後,筆者研擬一份兩性平等檢核表,提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環境及學生的學習環境,並提出對台灣的兩性平等教育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