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