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之差異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顏惠君; Hui-Chun Yen本文目的在設計並實踐能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差異化教學方案。在形塑教學方案方面,是以差異化教學的理論為經,架構教學活動的雛型,並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為導向的國文教學設計為緯,充實教學方案的內涵,最後依據學生的回饋及研究者的教學省思,調整教學活動的內容。而差異化教學方案的實施方法,則歷經學習情境的營造、教學內容的安排、學習時間的運用與評量的落實等過程,每一個階段都以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原則,希望達成提升所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目標。最後,檢視差異化教學方案實施之成效,並綜合設計與實踐差異化教學方案的心得提出建議。Item 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鄭章華; 林成財; 蔡曉楓; Chang-Hua Chen; Cheng-Tsai Lin; Hsiao-Feng Tsai近年來國際數學成就評量的結果顯示,我國中學生的數學成就有顯著的雙峰現象。教育部也發現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存在嚴重的落差,近幾年將差異化教學列為重點項目。然而國內差異化教學的相關研究才剛起步,且多聚焦在語文與特教領域。為了讓更多數學教育工作者瞭解差異化教學實務,促進學術社群對此議題的討論。研究者邀請四位中學數學教師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用課堂教學研究模式(lesson study)研修數學差異化教材,並提出其設計原則;以訪談方式瞭解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所遭遇的困難並以問卷探查學生接受差異化教學的經驗。本研究提出差異化教材設計的四項原則,其關鍵理念在於提供所有學生學好數學的機會,其核心在於運用形成性評量探查學習差異,並以知後行動(informed action)來處理學習差異。研究發現接受差異化教學的學生有著正向的數學學習經驗。Item 高中化學科差異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張堯卿; Yao-Ching Chang本研究針對高中化學科差異化教學課程設計,以高一基礎化學其中之一個單元進行課程設計規劃與實施,探究經過單元課程設計教案的改變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且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學習類型,探討兩組學生在學習類型與學習成效上之關係,研究單元課程設計教案以多媒體簡報與實作方式呈現,在教學中以分組討論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視覺型學生與觸覺型學生在教學課程內容與呈現方面,實驗組學生成績都優於對照組學生,且達顯著性。而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於未來實施差異化教學,提出四項建議:1.分析班級學生學習型態組成、2.重新規劃單元課程設計、3.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4.適當安排差異化教學時間。以供教師未來進行差異化教學做參考。Item 差異化教學的矛盾與轉化:活動理論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林佩璇; 高翠鴻; 許燕萍; Pei-Hsuan Lin; Tsui-Hung Gao; Yen-Ping Hsu全球化趨勢中,學校學生背景多元,學習差異日益明顯,適性發展教改聲中,學校教師嘗試在課堂中進行差異化教學。任何教學革新不免帶來新擾動,或與既有的教學活動產生矛盾。以往教學研究中,常著眼於教師行為的改變,忽略矛盾所引動的成長趨力。活動理論將系統產生的矛盾視為個體發展的動力,本文藉由個案研究進入一個四年級的數學課堂,探討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面臨的矛盾及實踐轉化特性。研究發現教師出現的主要矛盾包含差異化理論的牽絆、學校課程進度的限制、標籤文化的影響和班級王國的孤立感。然而也因這些困惑,促使老師在既有脈絡中,漸近調整取得認同平衡,進行教學轉化,矛盾成為教師擴展學習的契機。Item 中學國文差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高中職國文科教學範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陳美芳; 林容萱; Mei-Fang Chen; Jung-Hsuan Lin近十年國際與國內幾項大型測驗均顯示臺灣中學階段學生學習表現差異甚大,居世界前端,引發社會憂慮;加上政府挹注經費推動教師增能以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近年「差異化教學」是教育熱門議題,無論論文數量或線上資源都逐漸累積。本文針對目前論述仍偏少的國文領域,分析差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為求策略貼近教學現場,本文由五個高中職教學範例進行分析。歸納發現,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可分兩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教師先診斷班群學生,針對學生困難或需求,設定精簡清晰的核心目標,教學過程中以此核心目標為主軸,進行結構化或多層次的分組活動,促成全體學生最大的參與、練習及展現。第二層次,針對班群內的差異,進一步設計線索或開放程度不一的任務;或以同儕為鷹架,讓學生先透過分組活動,有機會觀摩學習,再獨立表現。提昇學習動機方面,運用行動載具與資訊科技、讓學習貼近或可用於生活,都是可行的策略。Item 同異質分組並付之差異化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09-??) 莊惠如; 王菀詩; 吳怡慧; Hui-Ju Chuang; Wan-Shih Wang; I-Hui Wu為了提升雙峰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過合其程度的表現舞台,實施差異化分組教學,期望每個孩子都是教室中的主角。以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實施對象,南一版第二冊第二課Our Band Needs A Good Singer 為教學單元。教學活動採異質性分組,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分享與討論;評量活動採同質性分組,依照學生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單。百分之八十四學生認為以分組方式學習英語比以往的教學方式學得更快、更有好。學生表示分組教學可討論,很有趣',有參與感,能提高學習動機及效率。期望老師將來能多使用分組合作學習。藉由營造異質學生良性互動的學習氛圍,差異化分組教學確能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