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北縣淡水鎮閩南話研究
    (2010) 王桂蘭
    台北縣淡水鎮是台灣內部少數幾個老同安腔的方言點。本文就聲、韻、調三方面做探討,除了傳統方言學的基礎外,也加入地理語言學的調查,兼顧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語言調查。 本文的研究目地如下: 1、紀錄淡水鎮目前的語言音系,並和台北、金門和馬公這三個皆為同安音系的方言點做比較。 2、藉由詞彙的比較,整理出淡水當地特殊的詞彙,還有與其他三個方言點的異同處。挑選出幾個特殊詞彙,做地理語言學的調查並繪製語言地圖。 3、除了語言的調查,也訪問當地的歌謠與俗諺,並重語言與文化的保存。 除了文獻蒐集外,地理語言學調查共計26個特殊詞彙,發音人皆為老年層,共33位發音人。 本文的結論: 1、就音韻特點來看,淡水鎮依舊保留著同安腔的特色,但是略有變動的情形。科韻字與居韻字唸/e/與//,有逐漸朝/e/與/i/移動的跡象;陽平變調唸低平調,但部分詞彙改唸中平調,發現有受到優勢腔的影響。 2、方言地圖配合方言周圈論等其他理論來看,語言的變化多是由都市的中心開始,淡水鎮也不例外,由淡水鎮中心先產生了變化,帶動鄰近里別的變化,而距離都市中心偏遠的地方則較能保留住原始的語音。 3、地域特色詞是因應地區性的不同所產生的,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歷史與地理的交織縱橫下,往往會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殊詞彙,或是地域性強的特色詞,這樣的地域性特色詞有時也會強過一些被用來判斷漳泉語音的詞彙,打破漳泉地域的界線,是可以蒐集與發展的部分。
  • 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蔡惠名
    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
  • 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蔡惠名
    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