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灣本土詩人語言選擇研究
    (2012) 施清瀚; SHIH, CHING-HAN
    自1930年代台灣話文運動期間,經賴和、黃石輝、郭秋生等,書寫主張「我筆寫我口」實踐,台灣文學界普遍認為楊華的〈女工悲曲〉是當時最早完成整首的台語詩(陳鎮卿,1994),但近年來在李勤岸教授主持下的「白話字文獻館」出版台南「府城教會報」中整理出,以白話字書寫台語詩即有自日治前的1885年白話字新體詩至少在1885年即已出現,可以證明當時各文類的白話文書寫,承襲自西方現代文學形式,距離1930年代的台灣話文運動的台語書寫,提前了幾近50年,李勤岸教授稱其為「台灣文學的早春」(2009),這裡面也帶出「跨越語言」的問題,台灣本土作家的「跨越語言」,其實是語言選擇的嚴肅課題,說穿了只是第一個殖民語跨到另一個殖民語的書寫模式,但是這樣的選擇是否牽涉國族認同轉向的議題,實值得深入研究,而就廖瑞銘教授聲稱「從清領、日治貫穿國民政府時期,台灣本土作家書寫文類,如七字仔、台灣歌謠、胡撇仔戲劇本,白話字新體詩,白話字散文小說等的創作,都沒有「跨越語言」的問題,只有選擇殖民語書寫者,才有跨越語言的問題」(2010台語詩行台中場開場致辭)而跨越語言又牽涉了「語言轉向」的課題,這是台灣研究後殖民理論,書寫語言的形式,所謂既定但終究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基此,台灣文學史的定義,也將會徹底翻轉。 本論文主要探討本土詩人如何選擇他們的書寫語言,如何建構他們的語言觀,並以後殖民的思考呈現其不同思惟下的書寫策略,藉以建立母語文學的主體性,擺脫長久以來處於殖民情境下的邊緣地位。也惟有將具有殖民性格的稱謂「國語」改為「華語」,使其與台灣本土語言並置於相同位階,因為有「國語」之名,就是對本土語言的壓迫,就是行使語言文化的霸權,表示台灣人仍處於殖民情境。再者將母語文學正名為台灣文學,才能從根本上超越華語體制的壓迫與制約。
  • Item
    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
    (2015) 陳慕真; TÂN, Bō͘-Chin
      本文以白話字為研究主題,探討白話字從十九世紀至今百餘年來的發展,分析白話字在麻六甲的起源,在中國廈門的形成,以及在台灣從清末、日治時期,到戰後的發展。透過白話字於不同時期的歷史梳理與分析,本文指出,白話字在台灣的發展主要呈現兩條主要的脈絡:一為從1865年開始,由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所發展的白話字運動 ── 這條主線在教會內穩定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延續到戰後,直到196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禁止白話字為止;另一條脈絡源於日治時期的1920年代,白話字運動與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相結合,並在戰後1950年代由台灣省議員所接續,此後因為高壓的國語政策而沉寂,直到1980年代才在政治解嚴的風潮下,隨著台語文運動而再次出現於台灣社會。這兩條脈絡顯示出白話字在台灣的發展轉變為:(一)推動者:從西方宣教師轉變為台灣本地知識份子,(二)訴求對象:從長老教會的信徒,擴及至台灣社會大眾,(三)推動目的:從傳揚基督教,達成信仰教育,改變為以普及知識,達成社會教育,(四)認同取向:從對基督教的信仰認同,發展為對台灣民族的認同。從這些轉變的過程顯示出白話字一開始作為西方宣教師創制的文字系統在台灣本土化的痕跡。   從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開創了以白話字閱讀、書寫、出版、傳播的時代,直到戰後的1969年為止。在長老教會的推動下,白話字已經穩固的成為基督徒社群共通的文字。在1885年至1969年這段台灣的「白話字時代」中,以白話字出版之書籍、刊物,總數量至少近千冊,內容涵蓋了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兒童教育、醫學知識等領域。這些成果顯示,以白話字所構築的知識體系已然健全,並成熟的體現在各領域。白話字除了是教會信徒領受基督信仰的文字工具外,也是台灣人以台語獲取各種現代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本文的另一個重點,在於指出「白話字傳播圈」的概念 ── 從十九世紀白話字的傳播路線來看,首先是從南洋的麻六甲(1820年代),繼而到中國廈門(1850年代),最後來到台灣(1865年代)。就歷史的進程而言,台灣居於「白話字傳播圈」的末端。然而,經過百餘年來歷史的發展,隨著東南亞華人和中國閩南人的政治情勢、族群結構、語言式微、宗教信仰等主客觀因素,福建話和閩南話的白話字在當地並未有穩定和長足的發展。相較於此,1980年代後,隨著台語文運動的成果,使得台灣在白話字上取得優勢和主導權,逐漸躍居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閩南的白話字輸入中心。換言之,台灣從歷史上「白話字傳播圈」的末端,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白話字傳播圈」中心的條件。
  • Item
    破除「語言」的詛咒: 論王育德的台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8-04-??) 呂美親; Lī, Bí-chhin
    王育德在1946年發表的〈徬徨的台灣文學〉文中提出了「詛咒」的疑問,本論文視此為他往後從事台灣話及台灣文學研究的原點,也是其嘗試重建台灣文學的立基點;並由此論析其在台灣文學研究上的成就與他的台灣文學史觀。首先,本論文指出,王育德的台灣話研究與台語文字的建構,不該只放在「語言」範疇來看,而可視為他重建台灣文學所從事的奠基工作。第二,作為戰後首位在日本發表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的學者,王育德的台灣文學研究成果,於台灣文學研究史上有著先驅性的意義,值得重新受到重視與肯定。第三,王育德認為台灣文學受台灣複雜的歷史發展影響,有著獨特的文學史流變。他提出清代即有台灣文學,而進入日本時代之後,它跟上世界文學的主流而呈現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戰後則延續此殖民地文學的精神,發展出與中國文學完全背道而馳的文學面向。第四,王育德認為台灣文學的語言主體應該是台灣話;但他也提出即便以日語或中國話書寫,甚至未來的語言環境更加複雜,只要作者具台灣意識,則無論使用何種語言書寫,都是台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