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8
  • Item
    多元與一體的辯證:台灣環島活動之文化意涵
    (2008) 謝孟珈
    近年來台灣環島活動蔚為風潮,包括單車環島、徒步環島、溜冰環島、獨木舟環島、帆船環島、飛行環島等等。有人以環島關懷土地家園,有人以環島挑戰自我,有人則藉環島表達訴求、展現決心。有鑑於此,本文以歷年來之環島活動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之文化意涵,並將其概略區分為「生產性」、「觀光性」與「挑戰性」三種類型:「生產性環島」乃是基於工作業務之需所進行,包括調查、探勘、巡視、宣導等,往往是外來者意圖認識台灣、掌控台灣的第一步,也是環島活動最初之樣貌;「觀光性環島」盛行於工商業高度發展之時,可視為大眾文化之一環;「挑戰性環島」則往往是就大眾文化之弊端所做的檢討與修正,強調個人心智的成長及人與土地的互動。這些環島類型雖可倂存於各個時代,但其發展趨勢大致是由生產性過渡至觀光性、挑戰性,並由嚴肅轉為休閒,由官方落入民間,進而成為全台普及之活動。此外,環島乃是人們在台灣島上的旅行與移動,涉及疆域的跨越、資訊的交流與文化的互動,因此一部環島文化史見證了台灣人地關係的轉變,也記錄了台灣一路由「他者/客體」到「自我/主體」的蛻變過程。最後透過島內本身的跨界現象,提出「多元/一體」的辯證角度,為「多元主體」或「多元共同體」的實踐提供些許反思與建議,豐富台灣主體論述的內涵。
  • Item
    敘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
    (2008) 曾彥晏
    藍博洲,一個長期關注「從二二八到五O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民眾史」,不斷採集與尋訪這些「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的報導文學作家,在口述訪談的基礎上結合了小說技巧,將聲音轉為文字出版,在八O年代解嚴前後,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成為一種「孤絕而特異」的存在,受到極高的關注。   歷史與文學的結合,正是藍博洲作品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多數讀者在閱讀此類迥異於戒嚴時期的官方歷史版本的書寫主題,大多將之等同於「客觀」、「真實」,甚至獲得「還原歷史真相」的結論。然而藍博洲這些以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人士之口述訪談資料為基礎進行的「報導」,涉及了受訪者的浮動記憶,又經過訪談者/作者的中介與轉化,最後呈現、出版的文字真的可以等同於「真相」嗎?這樣的文字為何使讀者得到「還原歷史真相」,甚至是「確立史觀」的結論?作品中的敘事模式究竟為何?作品傳達的「歷史」是什麼?書寫這些作品的作者的「歷史」又是什麼?   論文首先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整理出版於1991年至2005年、藍博洲的十三本報導文學、歷史報導作品的書寫技巧。其次由於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同時具有「歷史」與「文學」之濃厚色彩,本論文分為兩個層次,將其作品與屬於「歷史」範疇的口述歷史、「文學」範疇的報導文學相互對比,以相同個案(相同訪談對象或書寫對象)為選取標準,並且參照相關方法論書籍,針對其中的敘事模式進行比較,藉由比較,彰顯不同版本中的異同,呈現藍博洲究竟寫了什麼。最後再加入藍博洲其人與作品之背景脈絡,討論藍博洲筆下的人物、歷史版本為何。   由備受矚目的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觀之,以全知觀點引導敘事流向、強勢的訪談方式、「歷史現場」成分大於受難者完整人生經歷、「歷史進程」優先於價值或理想等諸多特點,都顯露了他急欲為「歷史」尋求證據,進而獲得歷史詮釋權,為「歷史」蓋棺論定,同時削弱他者史觀陣營「歷史」的訪談/書寫目的。筆者認為,作為感知與認識的主體本來就很難避免個人主觀的判斷與認知,更遑論發自個人的各種言論文字。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在連結成串的因果中,在看似真實、先驗而本質的歷史敘事裡,已然參雜許多個人理解與意見,因此不存在所謂的中立、客觀、透明、沒有意識形態的「歷史」。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客觀呈現的現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全再現所謂的「真相」,即便是追求現實主義美學、以書寫「真相」為職志的藍博洲的歷史敘事亦是如此。
  • Item
    社群、傳說與神蹟:北臺灣落鼻祖師信仰之研究
    (2008) 辜神徹; Ku Shen-Che
      本論文透過對於一尊神明—蓬萊老祖以及其相關分身的追蹤調查,試圖從一尊神明為主體,瞭解祂如何從安溪來臺灣的過程,以及其靈驗性和神蹟為何,蓬萊老祖如何受到聚落以及個人家戶的迎請,迎請的背後事實上呈現的是族群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個人對於蓬萊老祖的依賴和崇信。在迎請的歷史過程當中,由於蓬萊老祖不斷的發生落鼻的事蹟,因此產生了許多富在地性的傳說出現,成為臺灣特有的清水祖師傳說故事,具有民間口傳文學上的特色和價值。蓬萊老祖的信仰,和一般民眾祭拜民間信仰諸神時相同,均強調其靈驗性,蓬萊老祖的落鼻,事實上便是信徒認為顯靈的表徵。此外蓬萊老祖的年中迎請,也呈現出一種社群和國家之間的多層次互動。因此除了從文獻中找尋相關的資料之外,實際的進入田野亦是絕對必要的方式,藉由紀錄蓬萊老祖及其分身,於一年當中的迎請過程來進行分析,採用一種大範圍、多田野地式的宏觀手法,來呈現這個特殊的民間宗教信仰,並且將蓬萊老祖信仰的發展,放置在歷史以及其獨有的文化脈絡之中來進行探討。
  • Item
    臺語電影所呈現的臺灣意象與認同
    (臺灣風物雜誌社, 2008-03-01) 陳龍廷
  • Item
    聆聽文學的聲音--布袋戲對臺灣口頭文學的意義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7-11-01) 陳龍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