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民間信仰、糕餅業與地方宗教組織之共構—以台中大甲裕珍馨為例
    (2022) 吳芷萱; Wu, Chih-Hsuan
    本研究以大甲的特殊地區為中心,試圖觀察出大甲地區的裕珍馨糕餅店何以在競爭激烈的糕餅市場中足以與百年餅店比拚。台中市大甲區的糕餅店裕珍馨主力商品「奶油酥餅」與大甲媽祖、藺草結合,並稱大甲三寶,包裝盒上所呈現的就是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糕餅產業與地方信仰文化的搭載。 裕珍馨的崛起與發展都與大甲的媽祖信仰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本研究從這三個層面:「大甲地區媽祖信仰文化發展」、「大甲地區宗教組織」  與「裕珍馨發展」,以大甲地區裕珍馨糕餅店為例,探討大甲糕餅業地方食品特產與地區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並與裕珍馨的二代經營者陳育賢董事長進行訪談,試圖透過訪談及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了解在台中大甲地區,民間信仰、裕珍馨糕餅與地方宗教組織三者間有何共構與互利關係。 裕珍馨前期的崛起受到當地宗教信仰影響,現今台灣社會的宗教信仰已經變成一種消費項目,成為能夠彰顯個人風格的裝飾品,而消費者依據自己的個人喜好,透過購買精神信仰,來表達自己的品味。大甲鎮瀾宮無疑是大甲地區信仰、文化與政經的主要據點,政治人物為了擴展自身利益與權力帶動了當地信仰的文化活動,大甲媽祖遶境的進香儀式成為了連結神聖與世俗之間的橋樑,因著大甲地區的特殊組成與結構,裕珍馨得以在此環境下逐年發展,成為橋梁下的獲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