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兒童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之研究(2013) 楊立勤; Li-chin Jennifer Yang本論文研究主旨為探討台灣不同年齡之兒童對於含有名詞子句、關係子句 與副詞子句等中文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研究議題共有四項:(ㄧ)是否分枝方向是個會影響複雜句習得的因素;(二)三種複雜句的結構如何影響複雜句 的習得順序;(三)在複雜句習得方面,理解與表達的差異為何;(四)優選理論如何能解釋複雜句的習得。 為了尋求以上議題之答案,本研究進行了三個包含左分枝與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實驗。每項實驗更細分成兩個測驗,亦即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在各項測驗中,受試者針對電腦播放的圖片與語句或提問以口說回應。受試者人數為108 人,平均分佈於六個年齡組別,各組年齡分別為 3、4、5、6、7 歲之兒童組及大學生所組成之成人組。 結果顯示在各年齡層中,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比左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容易,但此偏好在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上卻是相反。此發現與 Huang (1982) 對於中文之無標記分枝方向的分析一致,也就是,中文裡分枝方向的偏好應依據詞頭之句法類目追溯至 X0 或 X’層。此外,結果也顯示雖然7歲兒童尚未習得三種複雜句,但6歲以前含名詞子句之複雜句的習得明顯比含有關係子句與含有副詞子句之複雜句更好。此發現與兒童語言習得中論元優先於修飾語 (Gasser& Smith, 1998; Mintz Gleitman, 2002; Naigles & Gelman, 1995; Smith & Sera, 1992; Waxman & Booth, 2001)、論元與其詞頭之語意相關(Pollard & Sage, 1987) 以及儉約原則相同。另外,大致說來,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但是,當在處理無標記或已習得之結構時,受試者在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有時表達比理解更好。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可能起因於在習得過程中,表達需依賴理解 (Keenan & MacWhinney, 1987),或者表達時需要比理解時更多的工作記憶容量 (Mcdaniel et al., 2010);而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或者表達比理解好,可能是因為對於已經習得該語言的語言使用者而言,表達時能夠控制自己要說什麼,但理解時無法得知即將要聽到的是什麼 (Mcdaniel et al., 2010; Zeevat, 2001)。而各別從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所得到的結果來看,本研究證實在理解上 NVN-schema hypothesis (Bever, 1970) 與 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 hypothesis (Hawkins, 1994) 的有效性,以及在表達方面 Syntactic Prediction Locality Theory (Gibson, 1998) 的有效性。最後,綜合三個實驗所得之結果,本研究採用優選理論在句法上現有的限制與其他相關理論,建議以優選理論解釋複雜句習得可能是可行的,然而,仍有部份不足仍待未來相關研究或理論補足或改善。 綜合以上所論,本研究結果與分枝方向理論預期不同,而是支持 Huang (1982) 對中文 X’句法的分析。我們的發現也證明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屬性較為類似,因兩者之習得過程相同。此外,優選理論允許語言中有超過一個以上結構的可能性,可能是個較為實用的理論架構。Item 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習得被動式之實證研究(2009) 張嘉盈; Nancy Chia-ying Chang本研究在探討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被動式之習得。旨在驗證客語被動式的六大屬性(如:主事者不可省略性、語法複雜度、複指代詞之使用、(不)幸意涵、生命性/無生命性,和動詞及物性)在母語習得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型態難易度、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設計兩個實驗題型,一是圖片選擇題,二是看圖回答。研究對象為75位客語母語人士,含60位平均年齡為4至7歲的兒童及15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的屬性、副屬性型態、題型及年齡,皆對客語被動式習得有一定之影響。兒童對被動式六大屬性的回應顯示以下習得次序:生命性/無生命性及(不)幸意涵最容易習得,動詞及物性、主事者不可省略性與語法複雜度其次,難度最高者為複指代詞之使用。此階層性指出語意特性較語法特性易習得。此趨勢亦可見於副屬性型態難易度的表現。在題型效應方面,年齡層愈低的兒童在圖片選擇題的表現優於在看圖回答的表現,顯示其理解能力與口語能力在發展上的差異。此外,在非典型答案模式的分析中,我們歸納了六種主要作答型態:無回應、關鍵詞、主動句、被動句、語碼轉換、及不合文法語句。根據此作答型態,兒童口語發展歷經幾個階段方漸成熟,而7歲則為客語被動式發展的完全成熟階段。本研究期以此對客語教學有所助益。Item 中文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2009) 林馥蘋; Fupi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中文雙賓動詞可細分為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年齡因素、以及題型效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為四十五位學齡前兒童及十五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為三組:第一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小朋友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加「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 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小朋友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第四,在此研究中,兒童的年齡證實在語言習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年齡較大的兒童表現普遍比較小的兒童來得好。 此外,在他們說出的句子中也可得知,年齡越大,句子的複雜度也越高。例如,較常加入第二個賓語以及一個句子會常有兩個動詞出現。最後,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理解性測驗中的表現普遍比口說表現好,證實了先前文獻中之看法:理解語言優先於使用語言。Item 中文隱喻用語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以「死」字為例(2008) 謝孟璇; Meng-Hsuan Claire Hsieh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中文「死」字及其相關隱喻用法的母語習得情形,並針對五個議題—標誌理論、語言情境、生命效應、詞類效應、與年齡因素加以討論。本實驗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字詞單獨測驗(Words in Isolation),與字詞情境測驗(Words in Context)。受試者共有 144 位國小學生,依照年級分成 6 組,另有 24 位的以中文為母語之成人作為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非隱喻性用法、也就是無標誌用法,比隱喻性用法或有標誌用法來得容易習得。受試者在字詞情境測驗中表現比字詞單獨測驗好,顯示語境有助於受試者判別隱喻性意義。主詞的生命效應不只與動詞搭配有關,與隱喻意義的辨認亦有關連。此外,「死」字的詞類變化對意義辨認的難易有顯著影響,難易度可歸納出「動詞 > 形容詞 > 副詞」,與「死+動詞 > 死 > 動詞+死」,亦即詮釋「死」當動詞較「死」當形容詞或副詞來得容易,「死+動詞」的組合比單獨使用「死」和「動詞+死」來得簡單。同時,年齡仍是習得隱喻性用法、或者具備 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四年級學童(也就是超過十歲的受試者)表現特別優異,顯示十歲極有可能是習得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輔助閱讀教材對低成就者語言習得之影響:宜蘭高中個案研究(2006) 劉文靜; Wen-jing Li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輔助閱讀教材對低成就者語言習得之影響。研究對象是六十二位宜蘭高中英文重補修二年級的學生,分為實驗及控制組。兩組分別施以輔助閱讀及傳統教學法。所有學生在兩週內在課堂上學習五課英文教材,但在實驗組則將控制組單字教學的時間多所挪用於輔助閱讀。針對兩組研究對象的閱讀理解及單字學習成果,研究者分別施以兩份閱讀能力測驗及兩份單字成就測驗,作為效益之比較分析。至於研究對象對於輔助閱讀之反應,則施以輔助閱讀問卷,以評估輔助閱讀之成效。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1. 在一個男性低成就者組成的同性質班級,輔助閱讀可增進學習者的閱讀能力。 2. 調整閱讀材料的版面,使其中的某些語言元素,如單字等更為顯眼,或者可促進這些元素的學習,但就短期學習成效而言,機械式的重複背誦同樣有效。 3. 切合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閱讀材料可正向增進學習者之興趣及信心。而就語言學習來說,與較困難之讀物同等有效。 根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研究者提出一些輔助閱讀對英語教學之建議: 1. 即使語言能力不佳,低成就者仍需要交學者給予獨立閱讀的機會,只要閱讀教材難度適中。 2. 難易適中的閱讀材料可以增進低成就之閱讀能力及對自我的信心。 3. 傳統機械式的背誦單字在短期內成效如其他有上下文義的單字練習。 4. 教師不應是學生全然的學習來源。學習者的自主性應被適當地支持。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類別量詞與計量量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7) 黃雅微; Yawei Vivian Huang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母語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學齡前兒童是否能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量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何種類型的量詞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以及量詞「個」的錯誤使用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個實驗為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及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且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而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兒童年齡越長則其量詞的表現也越好,但是統計分析後發現,差異只在三歲和四歲兒童以及三歲和五歲兒童之間,換句話說,本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再者,實驗型態的設計確實能測出受試者不同的反應,兒童在理解性測驗的結果比口說使用表現優異。此外,本研究發現,整體而言,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為最慢習得的量詞。最後,兒童過度使用(overgeneralize)量詞「個」,並將其使用到其他量詞的語境,說明了量詞「個」對兒童而言為無標的(unmarked)的量詞。Item 詞彙動貌與語法動貌的互動協調:臺灣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動貌結構之研究(英語學系, 2013-03-??) Ai-li Hsin本研究以跨語言對比分析英漢兩語言時貌系統中詞彙動貌與語法動貌之配合,來探索臺灣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動貌結構常有習得緩慢或犯錯連連的可能原因。研究邀請兩組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者參與一文法判斷實驗,包含了四種詞彙動貌與兩種語法動貌相互作用的句子。研究發現進行動貌比完成動貌在概念上較簡單故較早習得,後者常因加入持續詞組或終極詞組而更複雜。在四種詞彙動貌中,靜態動詞與活動動詞顯著地比完成動詞與達成動詞進步快得多,原因可能為漢語中只有靜態與活動兩種原始動詞,而完成與達成動詞都由複合動詞演變而來,對於英語中動詞就涵蓋四種詞彙動貌,往往不能掌握精確。完成動詞習得困難來自學習者對於詞彙動貌中的瞬間性與持續詞組不相容無感;而達成動詞習得障礙在於詞彙動貌中的有終點性與持續詞組不相容但卻與終極詞組相容。由於疏於注意詞彙動貌語意內涵在英文中需與語法動貌所有成分相配合,臺灣英語學習者在動貌結構學習上常不理想。本研究於英語教學上之啟發為應於教學上多強化英語動詞中之詞彙動貌語意內涵,由語意認知切入,使學習者自然學會英語中需與語法動貌妥切配合。Item 詞彙動貌與語法動貌的互動協調:臺灣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動貌結構之研究(英語學系, 2013-02-??) Ai-li Hsin本研究以跨語言對比分析英漢兩語言時貌系統中詞彙動貌與語法動貌之配合,來探索臺灣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動貌結構常有習得緩慢或犯錯連連的可能原因。研究邀請兩組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者參與一文法判斷實驗,包含了四種詞彙動貌與兩種語法動貌相互作用的句子。研究發現進行動貌比完成動貌在概念上較簡單故較早習得,後者常因加入持續詞組或終極詞組而更複雜。在四種詞彙動貌中,靜態動詞與活動動詞顯著地比完成動詞與達成動詞進步快得多,原因可能為漢語中只有靜態與活動兩種原始動詞,而完成與達成動詞都由複合動詞演變而來,對於英語中動詞就涵蓋四種詞彙動貌,往往不能掌握精確。完成動詞習得困難來自學習者對於詞彙動貌中的瞬間性與持續詞組不相容無感;而達成動詞習得障礙在於詞彙動貌中的有終點性與持續詞組不相容但卻與終極詞組相容。由於疏於注意詞彙動貌語意內涵在英文中需與語法動貌所有成分相配合,臺灣英語學習者在動貌結構學習上常不理想。本研究於英語教學上之啟發為應於教學上多強化英語動詞中之詞彙動貌語意內涵,由語意認知切入,使學習者自然學會英語中需與語法動貌妥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