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臺語KA字句之第一語言習得
    (2009) 趙憶菁; Yi-jing Jessica Zhao
    摘要 本研究探討閩南語ka字句的第一語言習得。目的是要了解閩南語ka字句的四大屬性,ka名詞組的指涉性、ka名詞的省略性、ka動詞的動作性,以及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在學齡前兒童母語習得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效應、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文法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參與者為64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人士,包含48位平均年齡為4至6歲的兒童及16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屬性、副屬性、題型及年齡,皆影響閩南語ka字句的習得。ka字句的四大屬性對實驗對象而言難易程度有所不同:ka動詞的動作性最簡單,ka名詞組的指涉性次之,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再次之,ka名詞的省略性難度最高。此次序可用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來解釋。在副屬性效應方面,本研究結果支持ka字句的理論性研究,實驗參與者在一般指涉和定指名詞表現優於非定指名詞、非狀態動詞優於狀態動詞、無目的性動詞優於有目的性動詞。根據這些結果,我們更進一步發展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提出在習得區別出可出現和不可出現在某特定句型的元素的過程中,本研究之學齡前兒童似乎歷經三個發展階段:階段1: 無區別階段2: 部分區別階段3: 完全區別。在題型效應方面,基本上受試者在文法判斷測驗表現優於看圖回答測驗,支持理解先於口語能力的看法 (Oviatt 1980, Brown 1987, Gerken and Shady 1996)。最後,觀察各個年齡層的表現,我們發現5歲是閩南語ka字句的轉變階段,然而直到6歲時,ka字句發展才達到完全成熟。
  • Item
    從台灣話及匈牙利語看可視性理論
    (2009) 沈大鈞; David Ta-Chun Shen
    我們反對不徵(underpsecification),取而代之的是可視性理論(the Visibility Theory)。在該理論中,基底的音徵是全部標出的,同時,規則∕限制可以標誌成是和對比(contrastive)、有標(marked)或全部的音徵作用。利用這樣的分別解釋(不)透明性且不會導致連接線交叉的情形。 我們將可視性理論套用到台灣話的鼻化及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 我們提出兩條鼻音擴散規則以解釋台灣話的鼻化。其中一條是以音節為範疇、與有標音徵作用;另一條則是以音步為範疇、與全部音徵作用。鼻母音和音節鼻音的[+鼻]可以擴散但鼻音的卻不可以,藉由不同類型的音徵得到了解釋。為了照顧音節縮略和祕密語,我們認為這兩條規則是循環性(cyclic)的。音節縮略後有一個循環,然而祕密語其後則有兩個循環。 我們視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為與對比音徵作用、從詞根擴散有標[+後]至後綴的結果。關於[epsilon]作為中性(neutral)母音還是和諧母音此一爭論已久的問題,可視性理論認為是後者—此一觀點有部分的實證支持。再者,e[length]-a[length]轉換不視為是元音和諧的一部份,因為e[length]的不對比性致使其無法被和諧現象所見。就可視性理論來說,排除該轉換於和諧現象之外,實提升了匈牙利語音韻的經濟性。
  • Item
    從極小理論看臺語的「敢」字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04-01) 陳純音;  沉世忠 
    本文旨在應用杭士基教授(Chomsky, 1995)一九九五年的極小理論(Minimalist Program)分析臺語的「敢」字句。文中提議臺語的「敢」可視為一提升動詞(raising verb),後接一呼應詞組(AGRsP);此呼應詞在臺語包含二個強烈屬性(strong features):一是疑問記號([+Q1),另一是焦點記號([+focus])。因此二屬性之故,臺語的「敢」須在邏輯層(LF)移至呼應詞之位置,此移位過程證實臺語「敢」字移位屬第三型主要語移位(X°movement)與其它語言不同,移位不可超過一大句子(CP)。此移位理論除能解釋臺語的「敢」字句中之孤島效應(island effect)外,對臺語的「敢」字句中的焦點訊息亦能提出適當之解說。
  • Item
    Lexical vs. Syntactic Negation in Taiwanese
    (英語學系, 2004-06-??) 林惠玲
  • Item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vs. Secondary Predication
    (英語學系, 2004-12-??) 林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