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進行式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3) 詹曜瑋; Yao-wei C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習得次序、主事者效應、題型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依據其英文程度分為低、中低、中高、高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確實受其第一語言的影響。在五種動詞中,受試者首先習得將動作動詞及成就動詞使用於英語進行式中,其次是反覆動作動詞,而後是瞬成動詞;受試者感到最困難的是將狀態動詞與進行式連用。此外,受試者在主詞為主事者的題目上表現較好,顯示主事者效應對英語進行式的習得有所影響。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表現越好,顯示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英語冠詞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4) 張庭芝; Ting-jhih Tiffany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英語冠詞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不同冠詞類型和其所屬的語意特徵之難度順序、題型效應、語境強化之影響及語言程度效應。本研究採兩個實驗題型:選擇題與填充題,試題皆以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非英語系學生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並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及高級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三種類型的冠詞和其語意屬性之難易度會受到第一語言轉移及英文冠詞系統本身的複雜度影響。在三種冠詞中,以零冠詞表現最佳,也最容易習得;定冠詞the表現最不穩定,習得時間最晚。在冠詞的三種語意特徵的習得上,以[+SR, +HK]最易習得而[-SR, -HK]最為困難。此外,定冠詞the較與[+HK]之語意屬性有較高相關性。在題型效應方面,當題型較受控制,受試者面對選擇題與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最後,英語程度也證實會影響冠詞的習得。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冠詞的表現越好,對冠詞功能的理解和使用皆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日語母語者習得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研究
    (2018) 胡淞筌; Hu, Sung-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日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二語習得。根據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未完成貌標誌的早期階段,傾向將未完成貌標誌與活動動詞相關聯,而依據動貌假說的發展性預測,學習者在後期階段,會將未完成貌標誌與動詞的相關聯延伸至有界動詞與狀態動詞。情狀體假說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然而此類研究在中文領域則相對較少,更是缺乏以日語母語者為受測對象之研究。故本研究以檢驗該假說的兩個假設性預測為目的,探討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第二語言習得是否符合動貌假說的預測,並了解日語母語者習得「在」與「著」的學習困難,探究母語轉移與語言程度效應在日語母語者習得中文未完成貌標誌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六十位日語母語者參與了本研究的文法判斷測驗,受試者依據中文程度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另外亦含由三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結果不完全符合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亦不完全支持該假說的發展性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表示,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及語言程度效應等因素所影響。
  • Item
    中文「著」的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
    (英語學系, 2015-05-??) 李臻儀; 謝妙玲; Jen-i Li & Miao-Ling Hsieh
    本研究檢視了中文時貌標記「著」的句法及語義特性,並針對成人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著」進行探討。本研究使用的語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經由線上測驗系統而建立的中介語語料庫。首先,我們把「著」的用法分為三類:「V著」、「V1 著V2」、及「V1 著V1 著(就)V2」,再將這三類分為次類,以此分析比較中介語語料庫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本研究發現有三:(1)高級學習者使用各種「著」的情形與母語者最相似。(2)學習者程度愈高,「V 著」的使用比率也隨之增加。(3)學習者程度愈高,「V1 著V1 著(就)V2」的使用比率亦隨之減少。本研究亦檢視了學習者使用「著」時的偏誤,此偏誤分析使我們對「著」的二語習得更加了解。本研究建議,「著」的二語教學必須顧及「著」的句法、語義以及與「著」同現的動詞間的關係。
  • Item
    台灣華語人士習得日語之音高重音分析
    (英語學系, 2015-11-??) 小立原奈保美; Naomi Ogasawara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日語學習者在初期階段音高類型之習得,並比較其與日語母語人士之差異。研究目標在於觀察台灣日語學習者在字面與句面層次中的日語音高類型之特點,且進一步歸納出常見之錯誤音高類型。由研究成果可得知,台灣日語學習者較難掌握完全由輕音節組成之詞彙,也常會在字內有音高陡降的情形。更重要的是,學習者似乎無法察覺有重音之上揚音高後接低音以及無重音之上揚音高後接高音之差別。藉此可得知,即使學習者知道字面上的正確日語發音,但實際口說方面仍須熟悉句面層次的正確發音。
  • Item
    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前」、「後」、「上」、「下」之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5-03-01) 吳品嬅; 陳純音 
    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探討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之習得順序與偏誤。研究對象為3名來自初級、中初級及中高級之美加學生,每個月進行實驗,共計6次,為期半年。實驗題型含兩大類:「選擇題」及「看圖說故事」兩類型,每月所蒐集到的語料並與12名母語人士做比較。研究發現,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上下類」表時結構較「前後類」表時結構容易習得,顯示「分岐」的概念(即後者)較「零對照」的表達(即前者)來得具挑戰性。而分析四個方位詞時,亦發現「下>後>上>前」之順序,說明了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表「未來」概念之方位詞較為容易掌握。其次,外籍學生易出現之偏誤類型可分為「錯序」、「誤代」、「誤加」、「遺漏」四大類,其中以誤代最多而錯序最少。最後,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外籍學生在理解及應用層面之發展不一,其在理解層面掌握較快,應用層面則是相對較晚。
  • Item
    影響臺灣學生習得英語條件句之因素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3-01-01) 劉秀蕙; 陳純音
  • Item
    外國學生漢語疑問句習得之比較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5-06-01) 陳純音
    本文旨在探討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八十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外國學生,四十位以英語為母語之學生(即英語組),另四十位之母語為日語(即日語組)。兩組學生就該中心分班測驗再分成初級二十位與中級二十位。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實驗:一是文法喜好測驗,另一是圖片描述測驗。前者檢測外國學生對漢語疑問句之理解,藉由1~5Likert等級判斷其接受度,另一測驗由受試學生根據圖片中提問。兩測驗設計之疑問句相同,均為32題,含「誰」、「什麼」及「哪一個」三個疑問詞出現於單句與複句中的主詞或受詞的位置。此外,疑問詞所提問之內容亦依其「有生命性」(animacy)設計(Yoshinage 1996)。研究結果顯示,兩測驗結果相似,疑問詞出現在單句較其出現在複句接受度高,外國學生使用單句疑問句亦較複句來得多。各疑問句中以「誰」的疑問句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什麼」及「哪一個」。此外,疑問詞出現在主詞位置者較疑問詞出現受詞位置者一般而言容易讓外國學生接受與使用,此點證明漢詞主詞/受詞不對稱性(Huang 1989)之存在,研究發現雖不同於Stromswold(1995)的假設,但與Yoshinage(1996)與范瑞玲(2003)之研究結果相同。有「生命性」與不同的疑問詞確實有相關性,此特性在「誰」的疑問句尤為顯著。
  • Item
    英語關係子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 
  • Item
    臺灣學生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英語「主詞顯著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3-04-01) Liao,Hui-chi; Chen,Chun-yin; Huang,Hsin-yi�
    中文具「主題顯著性」,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超級集合」(superset)語言;而英文則具「主詞顯著性」,屬於一個「副集合」(subset)語言。本研究依中、英文的語言特性設甫實驗,探應以「超級集合」語言(如:中文)為母語的人士學習「副集合」語言(如英文)時是否有學習困難。本帢驗測試了45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其學習年限約3~6年,共參與了兩個實驗:一是「排序測驗」(an ordering task),另一是「接受度測驗」(an acceptability judgment task)。研究發現,大部皆受試的臺灣學生對英文句子特已能掌握,已成功習英語的「主詞顯著性」,唯在接受度測驗中發現仍有母語轉移的現象,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較美國學生來得容易接受有「主題顯著性」的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