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身處臺灣的外籍非英語為母語英語教師之教師認同
    (2021) 潘薇聿; Pan, Wei-Yu
    本研究旨在檢視在臺灣的外籍非英語為母語教師如何建構與重建他們的教師認同,以及此認同過程如何影響他們的教學。英文為全球通用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英語教學在臺灣教育裡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母語與非母語的二分法觀念也默默地埋下深遠的影響。在臺灣獨特的英語教育與學習背景之下,為數不少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成為了不可漠視的一部份。此質性研究透過訪談與觀課蒐集資料,以敘事研究與主題分析來深刻刻畫發生在兩位不同背景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身上的真實故事。在探討兩位來自東西兩方代表性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與學生、家長和同事的生活經驗中發現:學生與家長的回饋極具影響力,可能帶來正向強化亦可使教師失去動力、減弱熱忱;而與同儕的文化差異與合作再加上他們私下對於彼此的評價會影響這些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的教學名聲。本研究也發現這群教師的語言教師認同會受以下六個因素影響:教師學習、教師背景、教師認知、教師情緒、社群中的教師實踐與背景因素。此研究提供一個機會讓大眾了解這群與我們一同創建臺灣英語教學環境的相較少數但並不稀少的教育者。
  • Item
    以提昇注意力為訴求的讀前教材對提昇原文書閱讀動機的效果及學生的偏好分析
    (2004) 黃淑真; Shu-chen Joy Huang
    從文獻發現,外語閱讀的研究常偏重認知層面而輕忽情意因素,故本研究從情意因素面探討學生專業英語的閱讀。在諸多情意因素中,動機雖常被視為外語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外語學習動機領域仍缺乏實際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即針對此領域,以大專原文教科書為教材,以提昇閱讀動機為目標,根據 Keller的ARCS教學動機設計理論,採用其中第一要素—注意力 (attention) 以設計讀前教材,藉以探討下列問題:(一)此類教材如何影響大專生的閱讀動機,(二)學生對這類教材的偏好,以及(三)不同偏好的學生間是否存在不同的特性。 經由便利取樣,共有來自技職體系及一般綜合大學共一百八十三名商科學生參與本實驗。實驗先進行前測,共收集了五項資料:一般學業動機、學術閱讀動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閱讀能力、及母語的學術閱讀能力。之後學生經隨機分派至三個實驗小組之一,各組分別依不同順序(abc、bca、cab)採用三種讀前教材:(a)生字解說,(b)心理測驗,及(c)個案研究,以配合閱讀三篇摘自專業原文書長約一千八百字的文章。 生字解說代表較傳統的認知教學,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則為本研究主要的實驗處理。根據 ARCS理論中的提昇注意力準則,心理測驗目的在給予知覺激發,個案研究則在給予探索激發;二者均取自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並翻譯為中文。實驗流程係請學生先看讀前教材、之後回答測量讀前動機的簡短問卷、再讀原文、回答相同的讀後動機問卷、再回答測試理解程度的中文選擇題。完成三次閱讀及經歷三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後,再請學生指出個人所最偏好及最不喜歡的一種讀前教材,並概述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前測方面,來自二技的技職生比起普通教育體系的大學生語言能力較低,但學習動機卻較高。(二)在閱讀三篇中之一篇文章時,普通教育體系的學生接受心理測驗者其讀前動機優於接受個案研究者。但整體而言,在提昇動機的效果上,以動機為目標的教材(如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並未優於傳統認知導向的教材(如生字解說)。(三)三種教材的學生接受度在技職生間不相上下,學生提出的正反面理由各異,顯示出主觀的成分。但在一般大學的學生間,不喜歡個案研究的學生人數較少。(四)經比較各種偏好的學生在前測分數上的差異,發現在喜好方面差異雖不顯著,但不喜歡個案研究者的一般學業動機及英語閱讀能力較不喜歡心理測驗者為低。 綜合上述四點,本研究發現下列教學及研究的意涵:(一)外語教師在運用其他一般教育環境下發展出的動機理論時應更為審慎,且應將外語的能力視為影響動機的因素之一。過去的外語動機理論均不曾將學生外語程度列為解釋動機之因素,本研究建議將此因素列入理論建構的一環。(二)教師應視學生原本的動機水準而決定是否以動機策略介入教學。如 Keller所言,當學生原本動機高時,教師應避免干預,轉而將教學專注在能力的發展;當學生動機低時,教師才需設計動機策略於教學中。(三)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中,常有豐富的內容,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學生常陷於艱深的文字解碼而未能受惠,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語言教師應妥善運用這些資源,開發對學生有益的教材。(四)個案研究滿足讀者對知識的好奇,而心理測驗提昇較為淺層的注意力,後者對學習可能較無直接助益。兩種動機策略引發的閱讀動機似有不同的性質,與母語相關文獻中對興趣或好奇之性質的分類相似。此為過去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中不曾討論過的議題,值得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 Item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Local Schools
    (英語學系, 2010-06-??) 國際學生在澳洲的英語教育:融入的政策與異化的言談; Ruth Arber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澳洲維多利亞地區的中學教師對國際學生融入教育的看法。對晚近的研究初步分析的結果顯示教師們均能了解英語教育的重要性,且都能朝此目標戮力執行。然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師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往往與融入教育的精神有所違侼,反映出彌補語言欠缺的教學觀點,同時簡化語言文化的內涵至語言單位與其連結的系統,而非其體現與經驗。即使教師們志在幫助所有的學生融入,他們的努力卻被異化的言談所削弱。他們的言談在同與異,語言與文化,以及英語學習這些議題間折衝妥協。這些言談呈現出國際學生被視為社區中的異鄉人,重新定義融入教育,同時限制了他們與當代及全球生活世界的接觸。
  • Item
    大學外語科系的中譯英教學
    (英語學系, 2009-12-??) 張嘉倩
    中英翻譯課程列為大學英語科系選修或必修課程行之有年。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描述翻譯教師如何針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英語篇章能力不足的問題,在中譯英課程設計增添語料庫與文本分析工具等英語教學相關元素。研究以問卷調查學生對新增添課程元素之反應,並分析學生期末學習歷程檔案所收錄的作業、譯註與學習過程省思,以探討課程設計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語料庫工具能提供豐富的語言支援,增進學生翻譯至外語的自信與品質,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篇章分析與文體分析,則能有效增進學生對英語篇章結構的瞭解,對增進學生中譯英之篇章意識有明顯助益。文末針對大學英語科系的中譯英課程設計與英譯中課程之不同考量,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 Item
    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成效之研究
    (英語學系, 2008-03-??) 胡嘉玲; 張鑑如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國小五年級學生接受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簡稱LEA)之後,對其英語學習態度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縣一所中型國小的兩班五年級學生,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共計66人。研究期間,實驗組學生於課文教學以外的時間進行整合學習者經驗英文教學活動,控制組的學生則於課文教學以外的時間進行包含遊戲、角色扮演、競賽、歌謠韻文等一般常用的混合式英語教學活動。實驗工具採前、後測之問卷施測方式,資料之收集包括研究者自編的「英語學習態度」問卷,及「LEA教學活動實施意見」調查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問卷之後測成績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實驗組學生組內後測成績顯著高於前測成績,而其中行為分量表之後測成績亦顯著高於前測,顯示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對實驗組學生之英語學習態度之行為面向有正面影響。據此結果,本研究針對有意實施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之教學者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數點建議。
  • Item
    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的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回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7-07-??) 黃淑真
    本文為外語學習動機領域的文獻回顧。文中先指出這類研究的重要性及過去研究與實務間欠缺緊密連結的原因,其次是定義的說明和它在研究工具中的體現。在外語學習動機文獻的歷史回顧方面,本文追溯至1970年代外語學習動機的經典理論與概念,然後記錄了學者們如何經由實證資料的收集,提出對既有理論的質疑、修正、並進行一連串的對話與研究方向的調整。最後對較新的理論與近五、六年來的研究做出系統性的報導,並整理近來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台灣本土英語學習動機研究。
  • Item
    全美語幼稚園如何影響幼兒(3-7歲)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認同及觀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6-04-??) 陳雅鈴
    台灣目前盛行一股全美語幼稚園的風潮,許多家長紛紛將幼童送往這些以美語為主要教學及溝通工具的幼稚園。許多學者及家長擔心全美語幼稚園可能導致幼童貶低自己的本土語言及文化。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探討全美語幼稚園對於幼兒語言及文化觀感上造成何種影響?全美語幼稚園學童是否展現對中文及中華文化的負面觀感?研究對象為一所台灣知名的全美語連鎖幼稚園。資料收集及分析主要採用質性研究的觀察、訪談、及文件收集。結果顯示全美語幼稚園的學童並沒有顯現出貶低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觀感。針對這個結果,本文從全美語幼稚園的混合型語言文化、幼童的語言能力、學校執行全美語的方式、及社區家庭對母語的支持等方面深入探討其原因。文末針對全美語幼稚園教師要如何處理幼兒面對兩種語言及文化的衝擊提出一些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