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
    (2003) 許朝勝
    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問卷調查研究
    (2006) 賀道啟; Tao-chi, Her
    現行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的測驗僅包含閱讀能力測驗,無法測試出考生在聽力、口說與寫作方面的英語能力。況且,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中基本溝通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針對聽力測驗部分,調查台灣地區中學教師以及學生對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之看法與可行性。 參考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為中學教師、高中學生、國中學生設計三份不同的問卷,藉此獲得下列研究問題的答案:(1) 中學教師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2) 中學教師的背景、教學與施測經驗、對英語聽力教學與測驗的看法,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3)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4) 中學生的背景、自我英語能力評估、英語成績、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對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這五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5)中學教師與學生認為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不可行的主要原因為何? 參與研究者包含分別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三百名中學教師,四百二十名國中生以及四百八十名高中生。研究結果發現:(1) 中學教師了解培養聽說讀寫四方面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上難以四者並重。至於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聽力的關係,贊成兩者相關與反對的教師人數比例近似。此外,中學教師認同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的優點,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只要解決部分問題,短期內就可加考聽力測驗。(2) 對於加考聽力的可行性,國中教師、將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視為個人教學目標的教師以及認同加考聽力優點的教師,較容易持正面的態度。(3) 中學生普遍認為自身的英語閱讀能力等同於自身的英語聽力。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中學生普遍認為有其必要性,大多數也認為解決部分問題後,短期內就可行。(4)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與其對可行性的看法有極高的關聯。高中生對自我英語聽力的評估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也有相關。此外,國中生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亦相關。(5) 對中學教師與學生而言,試場環境與設備各地不一的情況,是加考聽力測驗最大的障礙。國中生另外比較擔心的是聽不懂錄音人員的發音與腔調。 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基測英語科若要加考聽力測驗,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環境與設備的問題,其次就是出題方式與內容需考慮文化與城鄉差異,以核心、共通的能力為主。此外,中學教師宜多注重英語聽力的教學,教育單位也應該多多提升各地英語聽力教學的質與量。
  • Item
    以提昇注意力為訴求的讀前教材對提昇原文書閱讀動機的效果及學生的偏好分析
    (2004) 黃淑真; Shu-chen Joy Huang
    從文獻發現,外語閱讀的研究常偏重認知層面而輕忽情意因素,故本研究從情意因素面探討學生專業英語的閱讀。在諸多情意因素中,動機雖常被視為外語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外語學習動機領域仍缺乏實際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即針對此領域,以大專原文教科書為教材,以提昇閱讀動機為目標,根據 Keller的ARCS教學動機設計理論,採用其中第一要素—注意力 (attention) 以設計讀前教材,藉以探討下列問題:(一)此類教材如何影響大專生的閱讀動機,(二)學生對這類教材的偏好,以及(三)不同偏好的學生間是否存在不同的特性。 經由便利取樣,共有來自技職體系及一般綜合大學共一百八十三名商科學生參與本實驗。實驗先進行前測,共收集了五項資料:一般學業動機、學術閱讀動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閱讀能力、及母語的學術閱讀能力。之後學生經隨機分派至三個實驗小組之一,各組分別依不同順序(abc、bca、cab)採用三種讀前教材:(a)生字解說,(b)心理測驗,及(c)個案研究,以配合閱讀三篇摘自專業原文書長約一千八百字的文章。 生字解說代表較傳統的認知教學,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則為本研究主要的實驗處理。根據 ARCS理論中的提昇注意力準則,心理測驗目的在給予知覺激發,個案研究則在給予探索激發;二者均取自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並翻譯為中文。實驗流程係請學生先看讀前教材、之後回答測量讀前動機的簡短問卷、再讀原文、回答相同的讀後動機問卷、再回答測試理解程度的中文選擇題。完成三次閱讀及經歷三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後,再請學生指出個人所最偏好及最不喜歡的一種讀前教材,並概述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前測方面,來自二技的技職生比起普通教育體系的大學生語言能力較低,但學習動機卻較高。(二)在閱讀三篇中之一篇文章時,普通教育體系的學生接受心理測驗者其讀前動機優於接受個案研究者。但整體而言,在提昇動機的效果上,以動機為目標的教材(如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並未優於傳統認知導向的教材(如生字解說)。(三)三種教材的學生接受度在技職生間不相上下,學生提出的正反面理由各異,顯示出主觀的成分。但在一般大學的學生間,不喜歡個案研究的學生人數較少。(四)經比較各種偏好的學生在前測分數上的差異,發現在喜好方面差異雖不顯著,但不喜歡個案研究者的一般學業動機及英語閱讀能力較不喜歡心理測驗者為低。 綜合上述四點,本研究發現下列教學及研究的意涵:(一)外語教師在運用其他一般教育環境下發展出的動機理論時應更為審慎,且應將外語的能力視為影響動機的因素之一。過去的外語動機理論均不曾將學生外語程度列為解釋動機之因素,本研究建議將此因素列入理論建構的一環。(二)教師應視學生原本的動機水準而決定是否以動機策略介入教學。如 Keller所言,當學生原本動機高時,教師應避免干預,轉而將教學專注在能力的發展;當學生動機低時,教師才需設計動機策略於教學中。(三)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中,常有豐富的內容,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學生常陷於艱深的文字解碼而未能受惠,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語言教師應妥善運用這些資源,開發對學生有益的教材。(四)個案研究滿足讀者對知識的好奇,而心理測驗提昇較為淺層的注意力,後者對學習可能較無直接助益。兩種動機策略引發的閱讀動機似有不同的性質,與母語相關文獻中對興趣或好奇之性質的分類相似。此為過去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中不曾討論過的議題,值得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 Item
    英語教學創新歷程之研究
    (2004/08-2005/07) 葉錫南,程玉秀
  • Item
    結合文化與英語教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4-01) 常紹如
  • Item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Idiomatic English through Cross-Translation Practic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3-07-??) Hui-ling Huang
    本研究在了解大學生對中式英文的認知以及教師介入對英語慣用語學習的影響。作者根據語言重建模式及其他相關理論,發展交叉翻譯練習法來檢視學生對中式英文的注意和知覺的程度。結果顯示:一、學生的跨語言認知非常有限以至於無法判斷及解釋為何會在中式英文的產生,雖然在翻譯練習時他們都能注意到自己的翻譯和原文有相當的差異。二、學生指出選字的錯誤以及無法用英文思考是造成中式英文的原因,因此強烈需要教師的介入。本研究認為交叉翻譯練習可以作為英語慣用語教學的補充練習,以提升學生對中式英文的認知、加強字義的辨識、增加跨語言的知識及英文能力。
  • Item
    Integrating Culture wit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4-??) 常紹如
    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之文獻,傳統上一向充彌著專家學者之論見,而學習者本身之看法、喜好及需求卻常常付之闕如。為彌補此一不足,本研究特針對一百二十名來自全國各地、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二00 二年英語苦之高中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英語苦學員對( 1 )文化之認知, (2) 文化及語言二者問關連之了解, (3)英語課程中文化教學之看法,及(4) 自身和標的文化之認識及其知識來源管道。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多視文化為一群體共享之特色,而相較於其抽象、內隱之深層結構,其具體、外顯之成就表象較受關注。受試者雖然認為文化與語言之關連不及文化與歷史或地理,但多肯定比二者確有某種程度相關,惟多數對其關連性不甚明暸。多數受試者宣稱其所接受之英語教學中,文化常為被忽略之一環,而美國主流文化及日常生活層面,為全試者最想學習之文化種類及內容。對自身及標的文化之內涵,受試者多可提出二者在行為規範及思考模式上一些具代表之特色o 根據以上種種發現,此研究最後針對外語教學中之文化教學,提出數點有關文化內涵及教法之具體建議。
  • Item
    中國大陸英語教學對待標點符號之狀況考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5-07-??) 劉煒
    標點符號是語言的書面語或文字體系的必要輔助性子系統,是重要的語篇邏輯紐帶。本文首先從宏觀層面審視中國大陸地區英語教學視野中的英語標點符號研究、各級英語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對標點符號在英語教學的規定和要求說明、英語教材關於英語標點符號的介紹、英語教學評價(特別是測試)關於標點符號的規定,然後從微觀層面考察中國英語師生對標點符號典語言和語言教學關係的觀念、英語學習者標點符號使用狀況舉隅來剖析大陸地區英語教學關於英語標點符號的不當處理及其對中國大陸地區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最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中國大陸地區英語教學對待英文標點符號的若干建議。
  • Item
    A Review of Recent Language Teaching Literature in Taiwa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7-??) 劉顯親
    This paper examines recent locallanguagelEnglish teaching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via a professional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reports, and compares the findings with topics presented in Taiwan's first English teachingconference in 1984 and in the World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2002 (AILA). It also points out possible avenues or future directions for local scholars who rnay wish to integrate new insights from the intemational academic comrnunityto address local issues. The database for the review includes variou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ome issues of a particular joumal, and the program book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LA. Content analyses of abstracts were conducted topoollogistic data about content areas or issues and levels of leamers. A comparison is then made on the findings of local literature and those of AIL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llege leamers were the major participants or subjects investigated,followed by high school and prirnary school student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urvey were the major methods adopted. The topic of Technology and English leaming has stayed a popular theme, preceded by that of four skills. Those of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mers and language testing/assessment are on rise. Lastly, issues concerning research on English teaching in Taiwan as compared with those addressed by some intemational joumal papers are discussed with research implications.